
重庆晨报讯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4舍109室住着四个男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学着不同的专业,却被周围的人评价为“像亲兄弟一样”。他们每天打扫一次寝室,一起打球,一起学外语,一起度过了“最年轻、最美好的时光”。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寝室被称为“川外最牛寝室”。因为4个男生中,每人最少会3门外语,最多的陈贻祥懂8门外语。
4人各有爱好当专业
四个人当中牟学麟是最文艺的一个。他其实上着两个大学———同时在川外老年大学学习京剧。2010年国庆,他代表川外在全国京剧研讨会上表演了原创京剧《回家过年》。他开玩笑说,自己还没从川外毕业,就已经从老年大学毕业了。
相比而言,王强春就是个宅男了。他爱好学术创作,常“宅”在寝室里研究论文,初中就开始在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陈贻祥来自湖南,喜欢做饭。同学们老说食堂饭菜不好吃,他就上街买来新鲜的鸡、鱼,然后到同学租的房子给大家做湖南菜。既满足了自己做菜的爱好,又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左金彪家是农村的,家里还有5个兄弟姐妹,平时没什么特别爱好,看书学习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但他当年差点因学费没能进入大学。
天气好时,他们会一起去踢球,毕业前又迷上了打羽毛球。就像牟学麟说的,对待自己爱好的东西,就要像对待专业一样,因为你好奇,所以你坚持。
最多1人学了8门外语
在学习方面,左金彪是个“神一样的人物”,另外3个室友都说:“彪哥是个传说,绝对是学习的偶像,从前是,现在也是。”
左金彪除了英语外,还学了西班牙语、法语、韩语、日语和阿拉伯语。学比较文学的陈贻祥更是学了8门外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日语、韩语和阿拉伯语。牟学麟、王强春虽没学这么多门外语,但也学了3门———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或韩语。
“他们常把一句话说成几种语言,10个单词可能有两个是德语,两个是西班牙语,还有日语、汉语……”班里的同学这样形容这4个男生,“当他们在路上看到美女的时候,就用不同的语言融合在一起评价美女,只有他们4个人能听懂。不是只会几句日常用语那么简单,他们都可以用外语和老外直接交流。”
会多门外语已成了这个寝室最出名的标签。
碑林里练外语成一景
左金彪的本科在川外,那时的英语可没现在这样好。“第一次上课时做自我介绍,我说了5遍,老师才勉强听懂。”来自安徽安庆的左金彪高中时英语也不错,到川外才发现什么都不会说,于是寻思着改变自己。
听了李阳的讲座后,左金彪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英语历程。从学校后门出去有一片碑林,他每天下午在那里大声读英语。受左金彪的影响,寝室的室友也加入到了“碑林疯狂英语”的行列当中。
经过口耳相传,左金彪的队伍从寝室扩大到英语系,又从英语系扩大到整个学校。连上左金彪近代史的朱老师也在课堂上提到了这个“碑林疯狂英语”,说这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可还不知道创始人就是自己的学生。
他一人竟会8种语言
陈贻祥喜欢外语是源于小时候看表哥表姐读英语,觉得可以说别人听不懂的话很洋气。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的他还学了俄语和法语。研究生时,老师的一句话让他下决心学德语,“只要你们看懂了歌德的作品,那其他的就都懂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