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中国建筑的目标是力争把市场份额扩大到全国市场的3%,成为中国最大的保障性住房投资建造商。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601668.SH,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副总裁,中建地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李百安17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城市保障性住房发展高峰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中建地产有限公司是中国建筑的下属企业。李百安在上述论坛上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新增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规模达到1046万平方米,加上今年新增量,截止到今年6月底,正在实施当中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总规模达到1915万平方米,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东南亚、非洲、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内部分有1595万平方米,海外320万平方米。
李百安称,中国建筑参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工总承包方式,这个参与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354万平方米,合同额300亿元,占主要部分;二是以投资开发方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建筑面积56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218亿元。
就投资开发方式而言,李百安介绍说,这类又有四种投资方式,包括城市综合开发、保障性住房的直接投资、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混合投资等。
在保障房建设中的关键一环——资金来源上,李百安认为存在问题,“由于保障性住房项目多为保本微利,对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租房和廉租房,银行对还款心存疑虑。”因此,他建议,“保障房不是商品房,资金占用量大,投资回收时间长,银行要支持,地方配套资金也要及时足额到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拿出或者追加优质资产的方式汇集银行资金联合企业开发,做到专户管理,单独核算。”
李百安的上述建议,得到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的“呼应”。王晓齐在上述论坛上指出,央企在保障房建设上积极性很高,但拿不到项目,希望地方政府能给予支持,“希望很多地方政府还要做开明的政府,你要想给居民提供质量比较好的,同时造价又低的,你就找中央企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