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的多项刺激政策催化下,国内自主品牌车企迎来集体狂欢,但随着几次政策利空的打击之后,又陷入全面失守的境地。站在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基调由大变强的节点上,尚显羸弱的自主品牌车企如何突围成为一道待解的难题。
政策再次施压
年初以旧换新政策和购置税减免政策退出之后,受微面销量急速下滑所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开始丢失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北京等地相继出台治堵政策,对于自主品牌车企再次带来沉重打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不止一次呼吁,希望不要再出台不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甚至日前坊间有传言,基于国内车市整体下滑的不利局面,政府正考虑出台提振车市的相关政策。
但话音未落,工信部发出声音称,以汽车、钢铁、水泥和机械制造等八大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一次,汽车行业被排在首位,足见政策推进的重视程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再度面临生与死的抉择。
《第一财经日报》与盖世汽车网关于独立自主品牌发展前景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在2818位业内人士参与的投票中,超过七成认为独立自主品牌存在消亡的威胁。
其中,有20%的人士认为独立自主品牌存在“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很大,另52%的人士则判定有一部分独立自主品牌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不会全部消亡。相比之下,对独立自主品牌完全保持乐观预期的人士只占到了23%,这部分人士认为独立自主品牌完全不存在“全军覆没”的可能性,且自主品牌的发展前景光明。
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国内自主品牌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上汽“荣威”、一汽“奔腾”、东风“风神”等为代表的大集团下属的自主品牌;另一类是政府有意推动之下孕育而出的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日产“启辰”和广汽本田“理念”等合资自主品牌;第三类则是以奇瑞、吉利、长城以及比亚迪等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独立自主品牌。
对于自主品牌的定义,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辨别什么叫自主品牌不复杂,就看车身贴的LOGO,LOGO是谁的,归哪个资本所有。
事实上,无论哪种属性的自主品牌,随着合资企业产品线不断下探,自主品牌都面临着在政府扶持缺失之下如何自我纾困的难题。
在此次调查中,认为目前独立自主品牌正在遭遇的最大发展困境是“中外合资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愈发明显”的投票率达到了33%;其次,24%的人认为由于汽车大集团和外资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力巨大,使得一些产业政策很难向独立自主品牌倾斜,因而也无法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利好刺激。
此外,消费环境的不利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导致企业绝对成本上升的困境,分别获得了22%和14%的投票率。
事实上,目前依旧保持独立自主经营的自主品牌阵营中,除了奇瑞、华晨等少数国有企业之外,多数为民营企业,如完成对沃尔沃100%吞并的吉利汽车,靠电池起家后在汽车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比亚迪汽车,此外长城汽车、力帆汽车(微博)等等,均为民营资本控股的整车企业,且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在近十年里涉足汽车业,相比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根基更为深厚的如上汽、一汽和东风等大型央企集团,在政策制定层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直偏弱。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