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异常繁荣,半年募集资金近9万亿,超去年全年,而产品预期收益也被银行哄抬起来。
一味夸大收益,潜藏诸多风险,这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继房地产集合信托产品监管被暂停后,6月29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对银行理财产品整个销售流程的规范和控制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业内传言银监会叫停了六类银行理财产品,并称将银行理财资金池内涉及信托转让等六种模式的品种界定为违规。 6月以来,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监测实施月度日均方式,要求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为达标,银行铆足劲揽储,作为工具之一,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空前疯狂,这滋生了一些不规范和风险因素。
事实上,监管层意识到并在着手规范,其中,近期理财资金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及高息揽存、银银合作等行为传言被叫停就是例证。
监管层出台“办法”以及叫停举动是否会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以及方向?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比较乐观。
信息披露不规范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业内人士认为,在银行理财产品的运行中,监管层和各银行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有新规出来,也会有其他的金融创新手段,或出新品等的可能性都不排除。
由于时间过短,市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目前而言,对短期发行没有多大影响,不过,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调整。” 普益财富研究员分析说。
根据普益财富披露前6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数据来看,发行依旧有所增长,同时,为应对月末考核压力,月底扎堆发行现象很明显。
“一般情况,月末、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总体发行规模比较大。”
普益财富研究员说:“一方面,新发布办法的本身为征求意见稿,没有完全定下来;另一方面,办法的实施时间在2012年,也给了银行一定缓冲的时间去适应变化。”
根据普益财富披露的7月发行监测数据,截至7月11日,已发行453款产品,其中274款为债券类,4款信贷类和4款结构性产品, 171款其他类。
信息披露不规范,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板之一。在统计过程中,信息不全与缺失是常有的事,而产品数据滞后、不及时也较为常见。
由于没有硬性规定,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可能等到销售结束后,才会披露其发行和销售的信息。
“有时候,产品本身量并不多,银行会优先优质客户购买,后期再把产品说明书等资料挂出来的方式都有。”在北京一家中资银行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
同时,在资金运作上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资金流向与实际操作含混晦涩,组合投资批量运作等都存在一定风险。
澳元产品数量下降
与以往数据相比,7月初的理财产品发行走稳,而风险等级也偏低,除了四款“中”级评级产品外,其他评级均为“较低”或“低”。
从产品期限看,一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占比仍较大,约37%。在7月发行的产品中,最高预期收益排名前十产品的计价币种中,还是以澳元类与人民币类较多。
但澳元类产品数量整体在下降。在美元预期走强的对冲基金做多的背景下,以美元计价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增多,仅7月上旬就发行了31只,而前期火爆的澳元产品数量则开始下降。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