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也很困惑,企业经营压力很大,鲁花之前说涨了又不涨。”行政手段对食用油的“限价令”已经到期,河南周口市一油厂负责人王文(化名)王文在等,中粮和益海嘉里如果调价,他们就跟着调,无奈好不容易等到的鲁花调价,却上演了一幕戏剧性的“一日游”。

王文的想法反映了国内相当一批中小型企业的无奈,在成本压力之下,他们的价格策略开始摇摆不定。他们是夹在巨头与小作坊之间的“夹心层”,用王文的话说,补贴也轮不到他们这些中小型企业头上,价格还得跟着大企业被压着,他们想涨,但是不敢涨。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当下市场份额正在向大企业倾斜,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市场结构的影响并非正面。
徘徊的油瓶子价格
猪肉价狂飙,好在“油瓶子”还没涨。今年上半年CPI高歌猛进,6月最终破6%不过受益于发改委“限价令”等调控,作为必需消费品的食用油未在涨价之列。
2010年11月底,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被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约谈”,要求对食用油保供应、稳价格,3月底前不能涨价;随后,“限价令”第二轮开始,延期到6月。
不过到了7月初,“限价令”虽然结束,企业对于食用油价格是否解禁还没有底。近日,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试探性涨价,却上演了一幕戏剧性发展。鲁花7月初各地发出涨价通知,提价5%-10%.然而此后一周鲁花否认涨价,解释为“捆绑销售”带来的价格调整,涨价行为可能是超市等终端的行为,与公司无关。不过之后,鲁花对于“捆绑销售”也保持沉默,部分地区消息显示,鲁花恢复原价。
“我们现在很被动”,王文慨叹,王文所在的一家公司属于食用油分装企业,向压榨企业购买散油后,再加工成小包装销售出去,员工有几百人,在行业里算是中小型企业。他这半年多,跟上游压榨和下游销售企业一起盯着行业起伏,令其无奈的是,还是没有等到涨价的时机。“我们的价格策略要看中粮、金龙鱼他们,他们调,我才能调,不然涨了也卖不出去。”而目前,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和益海嘉里给出的都是“现在还没有价格调整的计划”。
据王文介绍,他现在购买一吨散油成本在9700多元一吨,去掉运费等成本,分装后有几十块利润。“不过,现在走的量非常非常小,如果摊掉工厂固定花销、人工等成本,工厂也没利润可言。”
被挤压的中小企业
相对来讲,王文作为分装厂比压榨厂的日子还好过些。“据我所知,山东临沂一家企业,前期进口大豆价格比较高,但是中粮和益海嘉里因为限价令价格不能调,他们价格跟着压下来,每天都在亏损,我估算过,过完年他们得亏掉2个亿。”王文说,其所在的河南地区,还有两家压榨企业已经停产一年多了。
据了解,在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有不少靠加工进口大豆、生产豆油和豆粕的企业,豆油、豆粕的利润是豆油厂最大的利润来源。而在上半年,这两方面的行情都比较低迷。
今年上半年,包括养猪等养殖业需求不旺盛,从而直接影响到豆粕市场的需求与往年相比放缓。同时,自去年年底少数大企业被约谈后,中小豆油厂也自觉加入了限价行列,由于本身品牌力相对较弱,如果价格再上涨到与大品牌产品持平甚至超过,企业等于自寻死路。在亏损压力下,能保证市场正常供应状态已是万幸。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