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民航局等五部委昨日公布其三公经费[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数据,这使得迄今已公布三公经费2010年决算和2011年预算的中央部门达到39个。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数据,外界的疑问也不断加重,一些学者尤其质疑:部委所有的三公消费是否都纳入了其公布的数字中?
数据变化与对比
7月6日,中国工程院公布的三公经费中,2011年预算仅162万元,比2010年决算下降了66.8%。但奇怪的是,这162万元全部为出国(境)费,而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两项预算全部为0。
有网民质疑:难道中国工程院的公务接待和公务用车取消了?
昨天,中国工程院新闻办公室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上述信息是错误的,应以中国工程院网站当前公布的信息为准。该网站最新信息显示,2011年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均使用2010年结转资金,分别为103万和54万元,同理,出国(境)费也上升到250万元。而原公示数据为2011年财政拨款预算支出,不含上年结转资金安排的支出。
同样引起疑问的,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对比。这三个中央部门各为中国相应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由于目前三家机构各自的人数尚未全部公布,故而无法比较人均三公经费,但总额的悬殊显而易见 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分别为2.435亿、 408万和2051万元;其中出国(境)费一项,三家机构分别为9411万、250万和374万元。
项目经费或成“三公”寄居地
98个中央部门中,目前已有超过1/3的单位公布其三公经费情况。一位审计系统人士谈及其中的一些数据时表示:“这些数字明显太低了。”
“现在公布的是按最小口径来统计的数字。”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本报记者,此处的最小口径是指各部门财政拨款中,公用经费里涉及的三公经费。但不少三公消费都隐藏在项目经费当中,未被纳入。“统计口径太小了,以至于大家都不相信。” 叶青说。
“从总体上说,项目经费往往占了部门财政拨款的一半以上,使用灵活性也更大,但统计工作却做得很差。”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告诉本报记者,这也使得三公消费藏身于项目经费中有了可行性。
部委人均公用经费显低
上述39个中央部门中,一部分已公布了在职人数、人均三公经费数额。其中,去年人均三公消费最高的为中科院,4610元;其次是农业部,2542元。由于多数部委未公布其在职人数,从而无法计算人均数额。
但这些数字在业内人士看来明显偏低。上述审计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一个部门的预算分为基本经费和项目经费,其中基本经费又可再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而三公消费的数额,都在公用经费一项里。
公用经费都会按照人头计算定额标准,不同省市的标准有所不同。比如,上海市的标准便为每人不超过3.9万元,江苏省常州市则根据行政和事业单位划分了四级,其人均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分别为1万、8000、7000、5000元。
公用经费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培训费、电话费、交通费、差旅费、文印费等都包含其中。上述审计人士表示,公用经费虽按人头计算定额标准,但并非所有在职员工都能实际用到,因而有较大的使用空间。
与一些地方的公用经费人均定额标准相比,已公布的部委人均三公经费数额确实不高。
玄机重重的项目经费
叶青认为,对于列在公用经费中的三公消费,都需要如实申报,“车辆买了,花了多少钱,要单独列在预算里面。”
回复该发言
部委更多三公消费或藏身项目经费
2 回复:部委更多三公消费或藏身项目经费
xixi16012011-07-20 17:09:23 发表
但如果此类开支藏身于项目中,却不用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很多项目的经费也可以用来买车,但不一定会算进三公消费里。”叶青说,“很多项目事实上包括了买设备、买车、培训或出国培训,但不可能公开到那么细。”
项目经费的使用,在做预算时,情况往往并不太明晰。叶青举例说:“比如水利部门搞一个小水利项目,钱怎么用都是要用的时候才知道。”
但项目经费在部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却不低。蒋洪告诉本报记者,总体上,一个部门的基本经费不到50%,项目经费则占一半以上。后者当中包含了多少三公消费项目,却难以窥到全貌。
记者昨日向财政部询问此次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但截至发稿时,一直未得到回复。
除此之外,也有预算外收入用于支付三公消费的情况。叶青表示,由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相关公司来搞接待等情况也存在,还有政府私设小金库用于三公消费等,这些违规现象一直在查,但却难以根绝。
“从信息的可信度来讲,这些单位自己拿出的三公消费数字是否真实、可信,仍值得推敲。”蒋洪说,因此仍需要在制度上约束,将这些数字交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查。
回复该发言
项目经费的使用,在做预算时,情况往往并不太明晰。叶青举例说:“比如水利部门搞一个小水利项目,钱怎么用都是要用的时候才知道。”
但项目经费在部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却不低。蒋洪告诉本报记者,总体上,一个部门的基本经费不到50%,项目经费则占一半以上。后者当中包含了多少三公消费项目,却难以窥到全貌。
记者昨日向财政部询问此次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但截至发稿时,一直未得到回复。
除此之外,也有预算外收入用于支付三公消费的情况。叶青表示,由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相关公司来搞接待等情况也存在,还有政府私设小金库用于三公消费等,这些违规现象一直在查,但却难以根绝。
“从信息的可信度来讲,这些单位自己拿出的三公消费数字是否真实、可信,仍值得推敲。”蒋洪说,因此仍需要在制度上约束,将这些数字交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查。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