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记者近日在上海达芬奇专卖店看到的价格不菲的达芬奇家居。深圳商报记者 卢羽华 摄
奢华的达芬奇被戳穿谎言,余震波及整个家具市场。危机也是商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产品牌可借此机会抢滩高档家具市场。昨日,记者在深圳多个家居卖场调查发现,高档家具商纷纷脱掉“洋装”,高举“国产”牌。
“非进口”成推销重点
“虽然我们的产品是英式乡村风格,但从设计到生产都是在浙江温州一带完成的。”在好百年家居彩田店二楼,露依莎深圳家居店的营业员对记者说。好百年家居、乐安居、世纪中心香蜜湖店这三个家具商场里,这些诸如“露依莎”、“科曼多”、“阿迪斯”等洋味十足的家具装饰品牌,不仅爽快地承认产品产自国内,还将“非进口”作为新的推销重点。
昨日上午,在位于世纪中心2区的冠特“丹麦风情”衣柜店,营业员正在向消费者推销红枫木的衣柜:“冠特在深圳做定制衣柜已经有十年了,我们有国内顶尖的设计师,衣柜设计有自己的风格,比起外国的设计师毫不逊色。”
露依莎深圳家居店的营业员则更为直白:“达芬奇事件后,很多消费者会询问我们的商品是不是进口的,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我们也很理解消费者的心情,但幸好我们从来没说过是进口商品。”
打“国产牌”的营销策略同样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在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等本地论坛里,出现了不少实木定制家具的帖子,而安乐居、深圳宜家等家具商场则纷纷贴出了各种国产家具的优惠广告。
纷纷标明“国产”
“在深圳,从欧美进口的家具份额占市场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0%。另外还有部分是从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进口的。”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广东省家具商会理事会执行会长、深圳市政协委员戴爱国给了记者这样一个数字。“全球化使得家具生产出现分工,纯粹在欧美设计、生产的就更少了。”
但走进国内的任何一个家具商场,都会让人感觉误入世博会的欧美会场。家具商用五花八门的“擦边球”,给国产品牌穿上“洋装”。取一个有洋味的名字,是“擦边球”中最常见的打法。其余的诸如在宣传中放大进口的零部件、在国外注册“皮包”公司、用空壳洋品牌等方法也屡见不鲜。“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消费者,没有专业的知识,稍不留心就会被忽悠。”市民冯小姐想在世纪中心香蜜湖店挑选一款床,但她有些犹豫:“如今买进口的怕被骗,买国产的又怕质量不好。”
在好百年家具商场二楼,一家实木家具店的品牌名称以“美国”开头,但大多数商品的生产产地为国内。营业员的名片上,公司头衔也不见“美国”字眼,而在宣传册上则注明该公司由美国母公司授权。面对记者的询问,营业员颇为机警地承认公司名称应该以“深圳”开头,并宣称产品质量不输给母公司的产品。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不少家具店脱掉了“洋装”。在好百年家居、乐安居、世纪中心香蜜湖店这三个家具商场里,每一件家具的价格标签上都明确地标出了生产产地,大多数为深圳、广州、惠州等国内城市,包括一些洋味十足的家具品牌,都标明产品产自国内。
危机也是商机
“这次达芬奇事件对国内整个家具行业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包括进口家具市场和国产家具市场,这是毋庸置疑的。”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利认为,国内消费者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们本身就有一个误区,认为价格昂贵的进口家具一定比国产的家具质量好,摆在家里也有面子,所以愿意花几百上千万去买。而这次的达芬奇事件打击了他们的消费信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