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驶经西藏那曲地区的青藏线列车。

7月4日,那曲地区安多县的牧场。摄影-本刊记者-甄宏戈

在那曲经商的浙江人谢选旺。摄影-本刊记者-甄宏戈
天路巡礼
对于我们这些“外人”而言,西藏总是意味着遥远,心驰神往,却遥不可及。西藏离天最近,通往那里的漫漫长途,人们称为天路。
上千年来,雪域高原的古老文化与中原大地的文明,穿越荒原、趟过大河、翻越高山,艰难地互相亲近。文成公主离开繁花似锦的长安,西行3000里去牵手松赞干布;茶马古道上商贾与教士并肩马背,在风餐露宿中寻找梦想……汉、藏等民族交往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绝对遗世独立的孤岛,只有封闭孤绝的内心。
西藏和祖国内地的交往从未像现在这样密切过,这得益于通畅的道路,天堑变通途之后人们才能够这样你来我往。道路尽管仍有艰难险阻,却已经满满承载了中华大家庭各民族的豪情与壮志,以及人们的情感与友谊。
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我们派出三路记者重走青藏线、川藏线和滇藏线这三条联接西藏与内地最重要的通道,走访这三条线上最重要的市镇乡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过了天路的艰辛与壮丽,贴身感受那里所经历的宏大而微妙的转变,同时也耳闻目睹不同文明相遇、相知所发生的沧桑巨变。
那曲的变与不变
“我很想坐火车去拉萨。”在西藏那曲镇新华书店附近一处低矮的小石头房子外头,阿旺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个子小小的藏族孩子,手里拿着一个足球,不时“砰砰”地往墙上砸。
阿旺十二岁了,去过拉萨,为此很自豪。不过那一回没坐上火车,因为父亲坚持要坐汽车去。
藏北的牧民忙完冬宰后,整个青藏公路上满是磕着长头前往拉萨朝圣的人。而在青藏铁路的火车里,坐的大多数是进藏旅游的内地人,以及从比较远的青海玉树过来的藏族人。阿旺的爸爸说,不坐火车是因为“付出得多,得到的也多,步行去拉萨福报更大”。
火车上本地藏民相对较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站点设置的问题——火车进入西藏以后,很多站都不停靠,只停大站。许多人想坐火车,就得绕道先来那曲。
那曲是西藏北部重镇。列车在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趟过沱沱河、翻越念青唐古拉山口之后,踏上西藏土地的第一站就是那曲。那曲是西藏北部纯牧业地区,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青藏高原的核心腹地,也是人们常说的羌塘。更重要的是,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等西藏的运输动脉就在那曲交叉汇合。
从2006年7月开通至今,青藏铁路已经运行了整整5年。从格尔木到拉萨,铁路只有一对铁轨,但没人会否认,这条耗资超过330亿元的铁路,有着怎样难以估量的潜力与能量。
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它的内心,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基因依然根深蒂固。“一部分人越来越放开,一部分人倔强地在坚守。”那曲文化局的干部才旺江村这样描述,“有时我会感到一种撕裂的隐痛”。
进藏出藏的那些路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