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秋家庭采访
在交流中搭建梦想桥梁
去年暑假,一看到新民晚报上的接待乡村教师的上海家庭招募启事,吴建秋就赶紧拨打电话报名,可惜的吴建秋家庭最后还是“落榜了”。“因为我们家离活动举办的地方比较远,所以我们没有入选成为2010年乡村教师飞翔计划的接待家庭。”电话里的吴建秋语气有些遗憾。“我特地关注了去年飞翔计划的总结年会,知道今年在上海还会有这项活动,因此早早就打电话给活动主办方,要求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参加。”这个暑假,吴建秋家庭与乡村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特殊的内蒙情缘
活动还未正式开始,吴建秋就兴致勃勃地计划着接待乡村老师们的行程。
“老师们来的时候,我计划带着他们驾车参观上海各个好玩的地方,比如豫园、世博会场馆,当然,还有上海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说起参加乡村教师飞翔计划上海接待人家的初衷,吴建秋谈起了一段自己与内蒙古人民的特殊情缘。
“我在日本呆过一段时间,主要负责教日本人中文,在日本我认识了一位来自内蒙古的马头琴演奏家。我还和他一起去锡林浩特旅游过。我们之间是非常好的朋友。通过他,我能看到内蒙古人民豁达的性格。”吴建秋说,也正是因为这样,她特别希望能够让来自内蒙古的乡村教师们来自己家中做客。
交流梦想的桥梁
曾经在日本做过汉语教学的吴建秋有着自己教育观念:“教育就应该要面对面地交流”。这也是她对乡村教师飞翔计划感兴趣并且深为赞许的原因:乡村教师飞翔计划给乡村教师实实在在地接触上海的教育方式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公益活动最直接的受益者。而对于迎接他们的上海市民和教育者来说,“内蒙古乡村教师们能像我们展示自己的独特文化,教学方式特色,在交流中发现差异,共同进步。”
正因为如此,吴建秋形象地形容乡村教师飞翔计划“不是单纯地教授技巧,而是提供交流乡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彼此梦想的桥梁。”这也是她和她的家庭参加这个公益活动的原因之一。“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大家一起支持公益活动,才能把这座连接梦想的桥梁建成。”
“我们不仅仅在付出”
“当然,我报名参加这个活动,还是有一点自己的‘小私心’的。我希望能有一个和来自内蒙古的乡村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希望我的孩子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教科书上学不到的东西。”
在吴建秋的眼中,乡村的老师们有着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所没有的坚强和质朴。“城市里的人们或许生活条件很优越,但是会有焦虑、会物质化,然而那些来自云南和内蒙古的人们,虽然他们的生活或许比我们艰苦,但是他们的乐观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其实我们不仅仅只是付出。”在采访的最后,吴建秋这样说道,“我们能从那些乡村教师的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这也是一种收获。”
徐雨雯 报道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