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郑州市未来大道69号的未来大厦是郑州商品交易所所在地,这里期货经营机构云集,近80%的写字楼都被期货公司营业部租赁。就在最近,一家名为“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的现货交易机构进驻未来大厦,每日中午下班时,这家现货交易机构都会派人在未来大厦一楼人员密集处散发该公司的宣传单,抢生意的架势非常明显。
另外一个现象是,近日多家现货交易所在《期货日报》上刊登招聘广告,招聘交易、风控、交割等多各部门负责人。现货交易所的“抢人战火”已经烧到期货业大本营。
针对上述现象,一些以正统自居的期货业人士斥之为“非法变相期货交易”,并呼吁监管部门严查。但在笔者看来,是否正统、是否合法的争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面对现货交易所的贴身抢攻,期货业加快自身创新才是硬道理。
近年来,我国主要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规模迅猛扩张。仅今年上半年成立及拟成立的各种交易所数量至少超过20家,加上2010年成立的交易所,估计大宗商品电子市场(包括各种名头的交易所)的数量接近300家。 这些新成立的交易所或者电子市场交易的品种范围很广,包括艺术品、农副产品、稀贵金属、股权、金融资产、碳排放等多方面,并不一定直接冲击期货市场,但其对期货市场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
现货交易所林立无疑是地方利益驱动所致,虽然都名为交易所,实际上各家交易所的血统有很大差别。有的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正规军”,有的则是民营企业控股。注册资本从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没有统一的监管、没有完善的交易规则,成为这些现货交易所共同的软肋。
不过,笔者认为,有些现货交易所的诸多创新之举值得期货业学习。比如,部分有色交易所推出了夜市交易,如湖南维财贵金属交易所交易时间从6:00至次日凌晨04:30;昆明泛亚有色交易所也有夜市交易,时间从20:00到凌晨2点。而早在2005年,期货业就曾呼吁推出夜市交易,和国际商品市场接轨,但至今仍然没有下文。
此外,现货交易所普遍采取了“迷你”合约的策略。以某现货交易所上市的白银为例,该品种交易单位是100克每手,订立和转让申报单位为5手的整数倍,目前100克白银的价格为800元左右,投资门槛只有4000元。而国内期货交易所,目前正在将合约做大,这将导致个人投机客户减少从而引发市场流动性不足、企业更加不愿进入,期货市场服务产业客户有可能流为空谈。
值得留意的是,在中小股份商业银行呼吁放开商品期货结算银行资格、监管层久拖未果的情况下,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已经转投现货交易所怀抱,和这些交易所签订了代理开户业务和银商转账业务。部分现货交易所还推出了与各大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合作,为买卖双方融资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类似于期货仓单质押融资业务,这对中小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这块业务期货业也并未真正重视。
创新是一个行业的生命力所在,但在期货市场创新速度过于缓慢。种种迹象表明,在现货交易所凶悍的“抢逼围”攻势下,如果再不力求创新,期货业将会更加边缘化。少一些争论与空谈,多一些创新和行动,对于谋求发展的期货业而言,十分紧迫。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