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市场陷入一片悲观之声,大众汽车却正在面临供不应求的尴尬。
在位于北京首都机场第二高速辅路的东仁金舆4S店内,大众CC轿车即便是加钱,也要等上至少两个月才能拿到车。不只是这一款车,大众旗下从紧凑型轿车到SUV有多款产品都长期处于缺货状态,这已经不是消费者举着钱抢购汽车的2009年和2010年,大众的情况实属例外。
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胡咏一个月前在海拉尔对媒体承认大众正面临产能不足的困扰,他说,大众现在的情况是高尔夫没车、GTI没车、CC没车,全面吃紧,只好调整产品结构,把捷达的产能减下来。
中国汽车市场正告别过去十年平均增幅高达25%的黄金时代,陷入十年来的最低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上半年乘用车总体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不足6%,其中两个月还出现了同比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今年的销量预期从增长15%下调了2/3至5%。
有些公司的业绩比平均水平还糟糕。自主品牌上半年总体销量出现负增长,其中比亚迪和奇瑞损失最为严重。外资品牌中,由于日本大地震对供应链造成破坏,丰田上半年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4%,本田国产车销量下滑了12.3%。
大多数汽车公司业绩下滑是正常现象,因为整体环境在恶化—汽车消费补贴政策被取消,部分城市出台限购令,油价高涨。但不寻常的是,大众、通用和日产等公司却正在利用这个机会扩大市场份额,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去年占据销量排行榜前列的三家汽车公司在今年上半年表现得好像摆脱了重力法则。大众前五个月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18%;上半年,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乘用车合资公司上海通用销量增长了27.5%;日产在华主要合资公司东风日产的销量也增长了12%。
中国汽车市场还远远谈不上衰退。但与繁荣时期的普遍增长不同,目前汽车市场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不均衡,品牌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差距在自主品牌之间也非常明显。比亚迪上半年销量下滑了20%,而长城汽车销量大涨40%。
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对《第一财经周刊》说:“随着总体销量下滑,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必然会发生变化。”
他表示,去年和前年总体增长分别超过40%和30%,制造商只要拼命造出车来就能卖得出去,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盈利,而现在它们必须在质量、价格和品牌上进行实实在在的竞争。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中国区副总裁沈军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从实际表现来看,通用、大众和日产称得上是中国汽车业如今的三巨头。
沈军认为大众、通用和日产有着一些共通之处:从轿车到商用车,都具备完整的产品线;拥有畅销的核心产品和代表性技术;还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口碑。
除了共通之处,大众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对技术趋势的把握和投入上。通用的本土研发实力领先所有对手;而日产则是在较晚进入中国的情况下,率先有针对性地开拓中小城市市场。
J.D.Power分析师曾志凌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称,这些归根结底体现的是公司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上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是依靠长期积累建立的。
“汽车业的竞争好像长跑比赛,对中国市场有长期规划,无论市场怎样都关注品牌和产品质量,强调产品科技含量的企业,现在开始得到更多回报。”他说。其实在过去两年,这些公司的业绩也超过平均水平。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