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高校软肋多多

老师被逼成“多面手”有负罪感
据青岛早报报道,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管理模式等是判断一所高校好坏的主要指标,也是高校吸引学生的法宝。但记者采访青岛民办高校发现,受急功近利观念影响,能通过内部建设提高办学能力的民办高校凤毛麟角,也就是说,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教育本身的确无过人之处,再加品牌不如公办高校叫得响,也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 “软肋”。从外部环境上看,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存空间日益严峻,面对内忧外患并存的形势,于是一些民办高校便杀鸡取卵,熬过一天算一天。如果民办高校不能迎难而上,研究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特点,发展适销对路的专业化、个性化教学,那么,关门倒闭将是早晚的事儿。为此,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办学硬件,才是民办高校寻求长久立身的大计。
教师现学现卖误人子弟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教书育人之本,知名老师、教授,是一所高校的亮丽名片。岛城一所民办高校的大一学生小苏,由于对所就读学校的师资队伍失去了兴趣,而一度产生退学的想法。
小苏当初高考(微博)填报志愿时,选择是播音主持专业,可到了学校之后,却不知道该称自己所在的班级叫什么班。“我们班一共只有二十多个学生,但大家报考的专业各不相同,有播音主持、有服装表演、有影视编导……”小苏说,把不同专业编成一个“大杂烩班”的原因,是这所民办高校实际招来的各个专业人数太少,无法独立成班。如果说,把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同学们尚可忍受的话,那么让多个专业的学生上内容完全一样的课,则令人匪夷所思。例如,给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上播音课时,学服装表演的学生也要听;给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上形体课时,影视编导的学生也在跟着走台步。“我来学校有一年了,上的课多得都记不住,但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小苏语气激动却又一脸无奈地说。聊起这家民办高校的师资情况,小苏愤慨不已:“学校里的很多老师都是本科刚毕业,讲的其实就是他们在大学学的皮毛东西,并且大部分老师都是照着课本念,无丝毫扩展可言。你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被逼成“多面手”有负罪感
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的吴倩(化名)老师,在小苏所在的班里执教专业课。对于学生的不满意,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有着很强的“负罪感”。3年前,吴倩老师大学毕业后受聘成为该学院的一名专业课老师。刚进校门一个月,她就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然而,为了避免违约需要付出的高额赔偿金,她不得不决定咬牙坚持干满3年合同期。
在漫长的3年民办高校教学生涯里,吴倩在同事眼里是公认的“女强人”和“多面手”,什么课都能教。吴倩在读大学本科时主攻服装表演专业,而她在三尺讲台上却先后给学生上过形体、服装表演、服装设计、播音、编导、朗诵等9门专业课。“说实话,我所教的这些课中,多数专业从来没有接触过。”吴倩交底说,院里给排上课后只好临时“抱佛脚”。“你想我自己都没学过,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吴倩透露,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教学在这家民办高校里十分普遍。“学校里老师太少,专业老师就更少了,很多时候学校排课根本就不征求老师意见。”吴倩还说,现学现卖这种误人子弟的授课方法,令她和其他有良各老师们感到内心很愧疚,甚至对学生有种负罪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