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芬奇造假事件引发人们深刻反思消费心态
达芬奇曾被认为是家居奢侈品的代表,拥有达芬奇家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达芬奇造假事件让进口家具品牌遭遇空前的信誉危机,起一个洋名、声称是意大利原产,便可以标上一个天文数字般的价格,轻松地揽获有钱人的心,这种怪现象让中国家具从业者不得不在汗颜之余陷入深深的反思——中国为什么就没有自己的家居奢侈品?7月22日,在由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举办的“中国家居产业的‘奢侈品’之路”论坛上,嘉宾们认为,中国缺乏家居奢侈品生长的土壤和环境,不消除人们心目中“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消费心态,中国永远打造不出真正的家居奢侈品。
“面子消费”让达芬奇钻空子
承认宣传失实、向消费者道歉、开通专线办理退货,自被曝光以来达芬奇尽管不断在进行品牌危机公关,仍然难消人们心中的愤怒。达芬奇给家具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引发人们深刻反思和探讨:达芬奇事件背后的无形推手究竟是谁?
“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盲目崇拜,对进口产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才让达芬奇有空子可钻,轻松用假冒的进口家具蒙骗消费者,获取暴利。”7月22日,在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举办的“中国家居产业的‘奢侈品’之路”论坛上,DOMO NATVRE家居品牌创始人赖亚楠如此总结达芬奇事件的根源。
在奢侈品消费上,中国不少消费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奢侈品的价格等于身份,价格越高,购买者的身份越尊贵。用七月工坊家具掌门人周七月的话说,“奢侈品在中国是一种面子商品,远远不是像国外那样是自己享用的”。他指出,购买达芬奇家具的人,基本是把它放在家里给别人看的,不是买来自己享受的,即使如今达芬奇出了事,也不会有太多客户要求退款,试想谁会说我买了假货?这就是中国面子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购买达芬奇这类所谓奢侈品,消费者更看重价格带给人的“面子”,而不讲究使用价值,专做智能家居的安捷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槟也有同感。在比利时生活过的他,曾坐在1815年生产的桌子上用有200年历史的叉子进餐,这在中国简直不敢想象。“在中国,如果价格与达芬奇家具一样够奢侈级别,这叉子和桌子肯定会被供起来,根本别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
雷槟认为,在奢侈品消费上,中国消费者的理解和消费趋势上和国外不一样,中国消费者大多是根据价格和知名度消费的,对产品设计和使用功能等知识方面的关注缺乏,这就给达芬奇杜撰产地、虚高标价创造了生存空间。
奢侈品在中国缺乏生长环境
在中国市场,无论是家居业还是其他商业领域,一向都不缺奢侈品品牌,只不过这些品牌均是清一色的洋品牌,正如达芬奇以宣称销售顶级国外品牌洋洋自得一样,真正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几乎没有。从消费者角度看,这与其“爱面子”、喜欢崇洋媚外有关,从企业角度看,这与中国缺乏奢侈品的生长环境不无关系。
“奢侈品最本质的东西是设计师的作品,对家居企业而言,设计师的地位应该如电影里导演的地位一样重要。国外的奢侈品品牌都是以设计师的特立独行而自豪,中国的企业多数都是从资本开始,以资本实力论排行,忽视设计师的作用。”周七月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地位远不如产品价格和市场营销重要,没有设计师的支撑,中国要有真正的奢侈品品牌任重而道远。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