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汇发展)发布公告称,双汇集团决定于近日对济源双汇所有因“3·15事件”涉及的厂内封存、市场陆续退回的鲜冻肉、肉制品全部进行无害化深埋处理。
此次处理的产品共计3768吨,处理损失约6200万元,济源双汇已将该损失在2011年上半年财务报表中进行了预提。
7月23日,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3·15”对双汇的影响即将过去,6月份双汇的销售已恢复到80%,现在从销售额上看,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双汇已经超过原来“3·15”之前的水平。
加速重组步伐
遭遇央视“3·15”曝光以后,济源双汇关停2个多月,于6月2日开始复产。
与此同时,由于济源双汇为双汇发展拟注入资产,双汇发展的重大资产重组进程也备受关注。
5月31日晚,双汇发展公告称,因为“瘦肉精”事件,一些财务报告需要重新估算,所需工作时间较长,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回复材料并报送证监会,申请延期报送。
根据双汇发展去年年底公布的重组方案显示,济源双汇将伴随众多双汇集团下属企业一起注入到上市公司之中。
“现在我们的重组还正在进行当中,恐怕最近会加快步伐,争取在今年年底的前后,力求完成双汇集团的重组。”万隆告诉本报记者,双汇重组的速度取决于审批的快慢,最快今年可以结束,慢的话恐怕得明年一季度。
万隆透露,重组以后,双汇的主业全部注入到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关联交易就不存在了。
千亿目标不变
事实上,双汇集团的前身是漯河市肉联厂,在1984年之前,漯河市肉联厂是一家资不抵债的小型地方国营企业。
1984年,为了生存的漯河肉联厂职工一致推选万隆担任漯河市肉联厂厂长,经过27年的艰苦拼搏,万隆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基地。然而,今年的“3·15”对于双汇来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大灾难。
6月21日,双汇发展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双汇发展净利润约0.56亿~1.1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5.6亿元相比,下降80%~90%;预计基本每股收益0.092元~0.186元,与去年同期的0.924元相比,下降80%~90%。
“虽然上半年的业绩出现下滑,我认为双汇今年肯定会盈利的,因为当前的猪肉价格上涨的太快了。”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陈连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像双汇这样的企业,每年肯定会囤积很多冷冻肉,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再投向市场,会取得很高的利润。
在“3·15”之前,双汇的目标是“十二五”期间把销售收入由500个亿发展到1000亿,力争打造一个世界级的肉类加工企业。
“做的好,我预计还会提前实现。”对于经历过“瘦肉精”事件的沉重打击后,双汇集团能否顺利实现原先制定的目标,万隆显得信心满满。他告诉本报记者,双汇“十二五”发展的计划继续坚持不变,肉类的产销量由300万吨做到600万吨,翻一番;由500亿做到1000亿的销售也是翻一番,这个方针双汇是不变的。
品牌重塑不易
虽然万隆对未来的信心满满,不过要想使消费者重塑对双汇品牌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瘦肉精事件对我们销售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不过现在基本上都恢复过来了。”河南漯河市双汇集团直营店的一位张姓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事实上,瘦肉精只是食品安全中的一个问题,国内的生猪存在一些滥用抗生素、重金属超标,还有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在一些地区私宰现象并没有杜绝。双汇要想从根源上确保产品的安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回复该发言
双汇瘦肉精难关度过 万隆重提资产重组
2 回复:双汇瘦肉精难关度过 万隆重提资产重组
虫族2011-07-30 17:22:01 发表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双汇引入了独立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简称“中检集团”)。中检集团的角色主要是监督和服务,它随时都可以到双汇全国所有的工厂检查,检查的时候查看双汇现场的操作,比如瘦肉精的头头检验,要看现场的检验准确与否,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抽验。
不过,陈连芳却认为,双汇的产品销售不可能恢复那么快,瘦肉精事件才过去4个月,消费者不可能完全忘却这个事情的影响,近期猪肉的价格上涨很快,肉类制品的价格也很高,消费者会减少这些产品的购买。
对话
万隆开腔谈瘦肉精 指其源自管理问题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待瘦肉精事件,你觉得是制度问题还是标准问题?
万隆:我觉得瘦肉精还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如果不生产瘦肉精,这个问题就没有了,所以应该严厉打击私售瘦肉精的不法商贩。
我相信经过“瘦肉精”事件以后,食品安全的问题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制售瘦肉精打击力度的加大,以后食品安全会逐步好转,而且我觉得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现在我们全国的肉类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要比历来都大得多。
《华夏时报》:有一种说法,现在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你认为政府应该如何管?
万隆:我赞成一家管理。过去说八个大盖帽管不住1头猪,这是多年的老问题,不是现在的问题。如果让一家管,他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由于多头管理,管理起来比较难,由一个部门管,责任都归他,那管起来我估计一定会比现在的效果好。
《华夏时报》:“瘦肉精”事件之后,双汇开始大力进军上游养殖业,是不是双汇此前对上游的把控力不够?
万隆:进军养殖业,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需要。因为是我们自己的养殖业,所以做起来就更放心了。对于我们来讲,现在已经有养殖业了,再把养殖业做大给屠宰业配套,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的原则是我们的屠宰业做到哪里,养殖业就跟到哪里。我们每200万头的屠宰厂,就紧跟50万头规模的养殖厂,再加上一个20万吨的饲料厂,这样我们的养殖业、屠宰业和肉类加工业就能够很好地配套起来。
不过,养殖业的投入很大,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新的产业,我们是跟日本合资进行的,虽然正在加快发展,但我觉得没有十年以上的时间,不会完成。我们目前自产的生猪不多,今年我们大体上是1300万头的屠宰量,我们自产的生猪也就是30多万头。
《华夏时报》:双汇发展的公告称,将对3000多吨、价值6000多万的问题食品进行深埋,能介绍一下具体细节吗?
万隆:掩埋工作是从6月21日开始的,本来我们前些时间就要处理了,因为下雨没有进行,这几天可能在济源正在进行,陆续开始了。
这3768吨,大家不要误解它都是有问题的肉,我们为了打消消费者对济源双汇这批产品的疑虑,所以不分青红皂白把这个期间的产品全部销毁,壮士断腕,处理的时间大概要进行十天。
《华夏时报》:头头检验投入了3个亿的成本,这个成本是怎么消化的?
万隆:我们每年3个亿的检验成本,一开始算账基本上3个亿,现在随着头头检验展开,全国的检验力度大,设备也就便宜了,不像过去因为要的少,价格很高,作为大企业,我们还有压价的话语权,所以现在也用不了3个亿,我预计1亿到2亿就下来了。我们已经把食品安全列入到不可预料的风险,成本再高也得做,这个检验的成本对于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需要转嫁给消费者。
《华夏时报》:双汇重组完成后,是不是意味着您的退休时间已经到了?
万隆:现在我还说不清楚,我再征求征求我们大股东的意见,大股东说我可以退了,我就退,如果说我不能退,再继续干。
回复该发言
不过,陈连芳却认为,双汇的产品销售不可能恢复那么快,瘦肉精事件才过去4个月,消费者不可能完全忘却这个事情的影响,近期猪肉的价格上涨很快,肉类制品的价格也很高,消费者会减少这些产品的购买。
对话
万隆开腔谈瘦肉精 指其源自管理问题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待瘦肉精事件,你觉得是制度问题还是标准问题?
万隆:我觉得瘦肉精还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如果不生产瘦肉精,这个问题就没有了,所以应该严厉打击私售瘦肉精的不法商贩。
我相信经过“瘦肉精”事件以后,食品安全的问题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制售瘦肉精打击力度的加大,以后食品安全会逐步好转,而且我觉得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现在我们全国的肉类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要比历来都大得多。
《华夏时报》:有一种说法,现在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你认为政府应该如何管?
万隆:我赞成一家管理。过去说八个大盖帽管不住1头猪,这是多年的老问题,不是现在的问题。如果让一家管,他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由于多头管理,管理起来比较难,由一个部门管,责任都归他,那管起来我估计一定会比现在的效果好。
《华夏时报》:“瘦肉精”事件之后,双汇开始大力进军上游养殖业,是不是双汇此前对上游的把控力不够?
万隆:进军养殖业,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需要。因为是我们自己的养殖业,所以做起来就更放心了。对于我们来讲,现在已经有养殖业了,再把养殖业做大给屠宰业配套,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的原则是我们的屠宰业做到哪里,养殖业就跟到哪里。我们每200万头的屠宰厂,就紧跟50万头规模的养殖厂,再加上一个20万吨的饲料厂,这样我们的养殖业、屠宰业和肉类加工业就能够很好地配套起来。
不过,养殖业的投入很大,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新的产业,我们是跟日本合资进行的,虽然正在加快发展,但我觉得没有十年以上的时间,不会完成。我们目前自产的生猪不多,今年我们大体上是1300万头的屠宰量,我们自产的生猪也就是30多万头。
《华夏时报》:双汇发展的公告称,将对3000多吨、价值6000多万的问题食品进行深埋,能介绍一下具体细节吗?
万隆:掩埋工作是从6月21日开始的,本来我们前些时间就要处理了,因为下雨没有进行,这几天可能在济源正在进行,陆续开始了。
这3768吨,大家不要误解它都是有问题的肉,我们为了打消消费者对济源双汇这批产品的疑虑,所以不分青红皂白把这个期间的产品全部销毁,壮士断腕,处理的时间大概要进行十天。
《华夏时报》:头头检验投入了3个亿的成本,这个成本是怎么消化的?
万隆:我们每年3个亿的检验成本,一开始算账基本上3个亿,现在随着头头检验展开,全国的检验力度大,设备也就便宜了,不像过去因为要的少,价格很高,作为大企业,我们还有压价的话语权,所以现在也用不了3个亿,我预计1亿到2亿就下来了。我们已经把食品安全列入到不可预料的风险,成本再高也得做,这个检验的成本对于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需要转嫁给消费者。
《华夏时报》:双汇重组完成后,是不是意味着您的退休时间已经到了?
万隆:现在我还说不清楚,我再征求征求我们大股东的意见,大股东说我可以退了,我就退,如果说我不能退,再继续干。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