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内,光大银行将有112.2亿股A股解禁,遭遇股东减持的风险不小。而就在8月1日,工商银行H股再度遭遇股东抛售。进入8月,中国银行业资金紧张局面再度凸显,不少银行业内人士及专家都认为,中国银行业的资金紧张局面仍将延续至2012年,同时,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将逐步放缓。
中资金融股频遭减持之前,市场中"唱空"中资银行的声音逐渐增多。瑞信香港发布的研究报告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由增持降至减持。惠誉此前则指出,中国地方政府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扩张加剧信贷风险,这些贷款中期还贷能力不确定,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将上行至5%。
随后有消息称,工行的股东按每股5.81~5.93港元抛售约6.38亿股H股,套现37亿~37.8亿港元。而工行H股在当日的收盘价为5.99港元,股东配售价较市价折让1%~3%。这也意味着该股东套现意愿坚决。尽管,工行及高盛并未披露此次减持工行H股的股东身份,但是市场传闻该股东为美国运通。
实际上,机构抛售金融股并非首次。根据公开资料,6月上旬,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出售其持有的中行51.88亿股及建行15.02亿股,两者共套现36亿美元。7月下旬,凯雷以每股30.90港元的价格出售了2.4912亿股中国太保H股,套现70多亿港元。而美国资本研究和管理公司此前也抛售了1.37亿股左右的农行股份和4335.6万股的工行股份。
此外,社保基金也于1月份和6月份分别减持3000万股和1459.8万股中国银行H股。就连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也在今年一季度大幅减持银行股。
银行上半年业绩大增但同时机构发布最新的研究报告称,上市银行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已经板上钉钉,为何优质的银行股在机构面前频频"失宠"?
有银行业分析师表示,再融资、经济预期不好和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等都是机构做空银行股的理由。截至7月底,13家上市银行公司公布了募资计划,规模超过了4100亿元。
地方债务也让银行股陷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银监会于7月27日公布年中工作会议部分内容,其中要严控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但海通证券分析指出,"银监会对于保障房平台融资明确表态支持,这对于地方政府融资而言,其实是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一扇窗。"资金、业务两重难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接下来,中资银行除了要面临股份被抛售所带来的股价震荡外,还有可能面临陆续展开的股权融资对整个银行板块造成的打压。"整个国内银行业在资金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压力将在未来一两年之内愈加凸显。"经历过金融危机时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大规模放贷以及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不断强化的影响,中国的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资本要求普遍提高,这直接导致了银行一轮又一轮的融资需求。而在经过多家银行多次股权融资之后,银行从资本市场获取资本的难度及成本都将不断加大。
在各种压力及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市场普遍预计,中国银行业很可能逐步告别过去几年来利润高达30%乃至40%增长时期,而将迎来一个利润增长相对放缓且稳定的时期。上周末,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0-2011)》预计,2011年银行业利润增长动力趋于平缓,利润增速将回落到20%左右。而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