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松落 专栏作家,现居兰州)网络搜索徐怀钰,联想的关键词,竟然是“怎么了?”徐怀钰怎么了?徐怀钰,你怎么了?
在1998年,人们不会这么发问,她是滚石成功培植出的另类少女,她是叛逆的、张扬的,气质极为出位,她的首张同名专辑,仅在台湾地区就卖出77万张,她的专辑,10首歌都拍了MV,她开启了专辑赠送礼品的风气。她是KTV里点唱率最高的女歌手,她进军综艺节目,她拍摄电视剧,她文武双全,还有,传说中,她为滚石赚进上亿台币。
而在2010年和2011年,与她有关的新闻却是,她和经纪公司反目,她几年没有收入,她全家在春节分吃一只鸡,她惹上了违约官司,她爆料说经纪公司拖欠酬劳,要她出席有陪侍意味的饭局,她成为2010年开启“饭局”话题的第一人。
人们把这一切,首先归结为唱片业的没落。徐怀钰落魄的时间点,似乎也正和唱片业衰败的时间表暗合,2000年后,她的作品迅速减少,起初,还能依靠一些精选集来维持曝光率,但渐渐地,连精选集也逐渐消失了,与此同时,唱片也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人们随即发现,唱片业的衰败,却导致了演出市场的复兴,挤压出了一个需求更为强烈的演出市场,与她同时期成名的女星,靠着商演,活得都还算体面。那么,这个理由不成立了。性格说、抑郁症说,于是成为新的解释,她来自单亲家庭,她爷爷的家暴,她父亲的不负责任,她过早进入娱乐圈,都被反复提及,她从前的出位言论、怪异言行,原来被当作风格、当作新世纪少女个性的一切,此刻被解释为不善于和媒体合作和得罪同行。
是啊,在横空出世、截断众流的年月里,一切都容易被原谅、被理解,都能得到光亮的解释,而在随波逐流的时间段里,同样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徐怀钰的落魄,大概不在于唱片业的没落 即便这个行当还处于鼎盛状态,33岁的她,恐怕也得筹谋另一条出路了,她现在的处境在于性格,在于规划,在于处世手段的一成不变,在于家庭不能给她提供精神支持,至于唱片业的转折,只是外因。
默片终结,电影过渡到有声片,有些默片演员还是活下来了,没有都像阮玲玉那样,被巨大的危机感吞噬,黑白电影被彩色电影取代,黑白时期的演员,也还是设法适应了。这一百年,这种巨大转折十年发生一次,但人们都设法跟上去了。跟不上的,就会像《海上钢琴师》里的钢琴师1900,和共生的巨轮一起沉没。
所有那些被当作“一个时代的终结”的人物,那些过于强烈地嵌入自己时代的人,其实都是各种1900。他们怎么了?他们克服不了自己,他们选择和自己的时代拴在了一起,一起进入大海深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