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本事让你痛苦”注定要成为近期网络流行语,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是一名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学生,在某科成绩不足70分之后,向老师提出“我要你把分数提到九十”要求时的附带语,此外还有赫然的人身威胁,“你这样给分,小心遭报应啊。”(《中国青年报》8月1日)
中国青年报8月2日报道:如果说是一个大学生大脑发热,作出“非理性”之举,倒也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讨论一番。问题在于,在整个事件脉络中,我们看到了当下大学里一些非常错乱的东西:教学儿戏化风气盛行,任课教师每学期末总会接到“这是某人孩子,帮忙提一提分数”之类的走关系要分电话;教育管理部门既不肯“教育”也不肯“管理”学生,只要不出大事儿,教师被学生威胁也会当做小事不愿理睬,甚至对当事教师“冷嘲热讽”;校园功利化严重,学生逃课成风却”希望成绩更高”,因为他们关心是否影响到出国留学保送读研,教育管理者当中也流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和稀泥哲学……
显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渗入到大学校园当中。高等教育素来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大家希望大师、大学能够在不良风气中张扬一种价值,一种风范,而不是服服帖帖的社会俘虏。为什么这种期望常常沦为奢望?关键还是在于,教育管理的体制是扭曲的——急功近利且高度行政化、对世俗社会高度迎合甚至不惜媚俗——这样的氛围,不呵护教师善良,不张扬正义风气,不保护公正道义,不履行教育责任。
这样的“校园酱缸文化”一旦形成,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非常痛苦。笔者接触过很多高校教师,有南京这位“被威胁”的老师心灵挣扎的,大有人在——对于这种酱缸文化,是束手妥协,按照游戏规则走;还是做“反叛者”,对诸多乱象说不?对于有正义感的老师来说,不需要“有本事”的学生恐吓,早已经痛苦不已。有人说,大学校园的错乱,正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映像,谁也没有办法。笔者对此不以为然——社会太大,把什么都简单推给“社会风气不正”,太轻松也太逃避;恰恰因为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风气,尤其需要高等教育的坚守,作出价值层面的示范。更重要的是,拯救社会风气,最应该从扭转校园风气做起,相对容易,目标也相对直接。问题在于,类似的话说了多年,我们的高教制度是否真的发生了向上的改变?
我们知道风气是如何败坏的,比如看到老人家跌倒,再也没人扶,不过是南京一个法院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看到贪官中饱私囊,再也没人举报,不过是现实中一个个举报人的锒铛入狱,家破人亡;看到教授学者抄袭成风,不过是一个个既得利益者尝到甜头却没有支付代价……风气就是一件件小事的累积,当每一件小事都被公平公正地处理了,社会的正义就会回来,社会的丑恶就会淡出,反之,则只能是正义的消弭,邪恶的张狂。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