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末,从北京城南墙上鸟瞰外城,围墙外鳞次栉比的民居沿着护城河方向与远处的城楼、箭楼交融在地平线上。图 FOTOE
1911那一年
各种政治势力在相互角逐,社会的各个阶级在酝酿异动
本刊记者/黄艾禾
公元1911年的1月13日。按中国当时的农历记时,此时还没过完宣统二年的最后几天。这一天清政府宣布,因东三省瘟疫流行,下令在山海关一带设局严防,毋任传染内地。
这是一场中国大地上百年不遇的大鼠疫,已经爆发了三个月。幸而有伍连德这样的中国最早接触现代科学的知识分子来支撑危局,才没有酿成更大规模的全国性灾难。即使这样,它也夺走了6万条生命。
这是对1911年中国将发生大变局的一种预示吗?
1911年初的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在相互角逐,社会的各个阶级在酝酿异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继续在鼓吹革命,组织暴动;情绪越来越高涨的士绅阶层为推动立宪已经急不可待,念了新学的青年学子们满脑子变法图强的新思潮,而西太后死后清王朝继续推行的“新政”历经年的努力,此时已开始见出成效……有谁能预料到,这将是大清朝数百年江山的最后一年?
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准备最久也最充分的一次起义。以往的历次起义,常常依靠发动会党等各界群众为其主力,而这一次,组织者选的都是革命党人的精英骨干,共数百人,其中不少是留日学生。这里包括了后来以一封凄美绝命书《与妻书》感动无数后人的林觉民,也包括了另一位著名的参与者喻培伦,他是革命党的炸弹专家,曾参与了与汪精卫一起刺杀摄政王载沣,从那里逃生出来后,他又以赴死的决心投入这场起义。结果真的是求仁得仁。
这场起义的现场指挥是黄兴。起义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消息泄露,清军早有准备,黄兴一边劝别人离开,一边决心拼个人一死,而其他参与者也都抱了必死的决心。这一场以卵击石的自杀式起义,革命党人死伤累累,黄兴在断了两指之后侥幸逃出,而后来人们在现场收敛到了72具牺牲者的遗体,葬于黄花岗。
从1895年的广州起义,到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从1895年陆皓东牺牲,到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后被清兵凌迟而死,又牵连秋瑾被捕,慨然就义。孙中山经历过的失败与牺牲,可谓多矣。但此次的黄花冈起义牺牲犹为惨烈,孙中山以“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来形容他心中的巨大悲痛。
尽管革命党人英勇悲壮,不惜以血醒民,但大清朝的统治却依然固若金汤。至少在1911年4月时的孙中山看来,还看不出清王朝会在数月后全面崩盘的迹象。
在北京紫禁城,刚刚坐上摄政王位子不足三年的载沣,此时对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并不很担心。否则他不至于在刚上台之际就把清廷中最具军事实力的悍将袁世凯开缺掉,换上自家从未打过仗的亲兄弟去执掌军权。
载沣此时最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立宪运动上,全国各地的士绅们已经三次进京大请愿吁请速开国会。民心舆情压力之下,清政府不得不一再承诺将立宪的预备期缩短,在5月8日这天,公布了一个内阁组成人员的名单,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占9席,其中有7人为皇族成员,它被讥为“皇族内阁”。载沣们做出这个名单自有他们内在的苦衷,摆平各方利益集团、维护台上的各方平衡已经是耗尽心血之事——但此时他们并不自知,大清朝的寿命已不足半年,而压垮这匹骆驼的最后若干根稻草,有一根就来自这份名单。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