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小说的其他话题……

返回小说……


我收藏的爽吧……


记者观察:“I Robot”时代来了

1 记者观察:“I Robot”时代来了
黑乎乎百分点2011-08-07 04:47:37 发表
机器人距离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远?
眼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更多还是通过影视科幻作品来体验和衡量。2004年,一部由艾萨克·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I,Robot》(即《我,机器人》)改编的科幻电影上映,故事背景设定在2035 年,彼时,地球上每15人就拥有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工人、机器助理无处不在,它们甚至渗入家庭,担当保姆、护理,而影片主人公与机器人发生了感情纠葛。
如果说科幻电影还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那么,对于富士康3年内生产线引入100万台机器人来说,真实性如在身边。当下,富士康在大陆的员工超过100万人,3年后,即便这一数字有所增长,人均近一台机器人的接触机会,还是将我们拉向并不遥远的机器人时代。
当然,受限于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水平和实验室技术到大规模商用的距离,工业机器人的普遍使用也许尚需时日。但规模化生产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迅速降低“简单机器人”的制造成本,进而推动更多资金进入这一领域,促使其快速发展。
机器人(300024.SZ)作为国内唯一机器人领域的上市公司,其2011年中期营收同比增长52%、净利润同比增长54%,显示了良好的业绩增长。而在日本领先的川崎机器人有限公司发展过程中,从1969年投产第一台到1990年下线第1万台机器人,用了21年;但从2006年第7万台到2007年第8万台,时间只用了1年。
从这层意义上说,“I Robot”时代正加速到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居民的收入倍增时期,企业人力成本的不断推高将是必然。这种情形下,对于期望24小时不停班生产的工业企业来说,1台机器人的售价只需达到3名简单操作工人的年工资,机器人工业时代就将轰然来临。
诚然,我国还没有类似日本当年鼓励大资金开设“机器人租赁公司”的优惠推广政策,机器人的操作水平也相对初级,但蓝领工人操作水平升级、机器人研发升级、产业基金投资关注,恐怕已近在眼前。对于利润微薄的国内大批中小企业来说,制造业“I Robot”时代的到来,恐怕是比OEM(代工生产)到ODM(原始设计制造)更需认真重视的转型节点。
【系列报道】
揭秘富士康机器人帝国
富士康“机器人”潜伏
记者观察:“I Robot”时代来了
【相关报道】
富士康:三年内用100万机器人代替工人
大规模采用机器人生产并非简单的人力成本上涨
富士康办晚会迎接大运 郭台铭搂妻跳劲舞(图)
富士康国际发布盈利预警:亏损将同比下降
思科全球大减员近16% 富士康接盘5000人
【分析评论】
富士康的选择是重要转型信号
百万机器人只是个远景
回复该发言
共有1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