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人物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人们对高考(微博)惯用的比喻。今天,当人们重新打量这座桥时,会发现它宽了许多。我国高校录取比例仅用3年时间,就从57%上升到今年的72.3%,个别地区甚至将高达90%。
高录取率从何而来?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问题?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的人才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近日,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教授和教育部中央教育研究所的储朝晖研究员。
高等教育赶超发达国家了吗
环球人物杂志:今年高校录取率达到72.3%的录取率,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
熊丙奇:这个数字是总体录取计划除以报考人数得出的比值。所有计划内招生的高校包括985工程(即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高校、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院校、公办本科、民办和独立院校的本科,还有公办的高职高专和民办的高职高专。今年全国范围内的录取计划是675万,报考人数是933万,因此得到的录取率就是72.3%。
储朝晖:72.3%这个数据与实际的录取率之间还是有差距的。比如,有一些学生报名了,但是没有参加考试;还有一些是推荐和自主招生的名额,虽然学生已经拿到某一个学校的录取资格,但他还要参加高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被没有拿到教育部招生指标的民办学校录取。这样估算的话,今年全部的入学率接近80%。
环球人物杂志:目前我国的高校录取率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熊丙奇:实际上评价高等教育的规模主要有三个数据:一是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按照去年的数据,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是3000万,这个规模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了。二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校在校生人数除以18—22岁的适龄人口数。我国的毛入学率为26.2%,在全球范围内是比较低的,好多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达到40%到50%,周边国家中,韩国已经超过了90%。三是高等教育的录取率。还有另外一个指标,就是每10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大概是7%,也就是说13亿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在9000万左右。而很多发达国家超过20%。其中比较客观衡量高等教育规模的是毛入学率,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储朝晖: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录取率已经在90%以上,台湾已经达到100%。在这些地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选择读大学,他们会结合自己的条件,考虑是不是有利于就业和未来发展。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近年来高校录取率不断飙升?
熊丙奇:一是我国大学数量增加,已达到2000多所,二是考生数量在下降。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已经从2008年峰值时的1050万降到了933万。
储朝晖: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放慢,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流失。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根据我们公开的统计数字,普及率超过99%,但实际上没有达到这么多。我曾到某个地级市走访,当地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4.8万,到初三毕业的时候就少了1.7万,差了1/3,而进入到高中的学生更少,从高一到高三又有一个流失的过程。在西部的某省,每年流失20万学生,三年就是60万,相当于一个省一年高考人数的总量。另外,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看到大学毕业前景也不乐观,可能就不考了。
高入学率是进步还是稀释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