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回力球鞋、双妹、友谊雪花膏、海鸥洗发膏、上海牌手表。当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老品牌们再现市场时,多少会勾起中年人往昔的集体记忆。现如今你或许不知道,回力还有个英文名字叫“Warrior(勇士)”,小护士2003年被法国欧莱雅集团收购,LVMH集团更是看好上海家化。外资集团与国货联姻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制造们坚守之路恐怕举步维艰!
民族品牌到哪里去了:一些正渐渐消失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长城”牌风雨衣曾风靡大江南北近20年。当时,时髦男女以穿着长城风雨衣为潮流;打开电视,长城风雨衣的广告接连不断;翻开报纸,有关长城风雨衣“领头人”张洁世的报道频频出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在商场里,在人们的衣柜里,再也难见“长城”牌的踪影。记者多方查找,也只是在购物网站上看到寥寥几条信息:一件长城风雨衣目前的售价不过百元。
一些被外资收购
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通常会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名牌合资,大众、宝洁等品牌都是这样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对于价值较大的中国品牌,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大力培育外方品牌。
部分被收购的民族品牌现状
美加净:
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小护士:
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8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大宝:
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谁抛弃了民族品牌
老品牌竞争力缺乏:就像温室中的花朵
人们现在怀念的那些民族品牌的商誉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或改革开放的初期建立起来的。在那时,制造业企业还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民营企业根本就不存在或刚刚开始发展,外资企业也还受到很大的投资限制。另外,我们当时的物质产品生产能力还无法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市场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阶段,产业内部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的问题。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在国家计划环境中有机会采用较为先进设备的国有大型企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轻易建立起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来,甚至连广告都不用做,如“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三五牌”座钟等。
外资凶猛:蚕食民族品牌
第一种手段:斩首行动。通常目标直指行业龙头,并购完成后,外资一般会以种种理由将中方的品牌搁置,然后利用中方的渠道来大力推广自己的产品,使中方品牌逐渐丧失生命力,进而达到取而代之的效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加净。
第二种手段:拖垮蚕食,争夺大股东地位。通常,跨国公司会凭借自身优势,利用中方急于招商引资的心理和行政压力,提出种种不平等条件,如:坚持与中方企业的优质资产合资(企业最具核心技术和最赢利的部分);要求控股、独资;压低中方股权估价;控制企业经营权等。签订霸王条款后,外方会步步紧逼。先是合资并掌握控股权,然后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之后,再提出“增资扩股”建议,迫使中方出让全部股权;然后再“神奇地”使独资公司恢复盈利。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