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第9期封面文章
保障房建设是百年大计,既是民生工程,也事关经济全局,在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指标压力下,地方政府的保障房政策“创新”和“探索”,正在各个层面受压变形。
2011年,是中国住房领域“市场”和“保障”衔接的关键之年。完成此衔接任务的关节点,就是扩面提速的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
“1000万套”,可以说既是民生承诺,也是经济药方,更是地方政府保证“施政正确”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指标压力面前,地方政府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这成为《财经国家周刊》关注的焦点。
按照1000万套指标分解、落地程序,4月当是各地保障房选址、布局的“春播”时节;未来5、6月侧重完成规划、报批手续;7、8、9月份,各地将迎来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建设的热潮。届时,保障房“问责季”或许也将如期到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指标与时间表的双重考验下,在一些地方对各种建设模式、融资方式和土地政策探讨、探索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受压变形、刻意投机取巧甚至是政策“擦边球”之举。
联系到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的《关于2011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等环节的不正之风。有专家建议,当前,保障房政策正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下一步,如何规范、引导保障房政策创新方向,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取缔不正之风应当成为施政重点。
真实的保障房
在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指标压力下,地方政府的保障房政策“创新”和“探索”,正在遭受各个层面的受压变形
记者 王玉光
未来几个月,各地将迎来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建设的热潮。在1000万套保障房指标压力面前,地方政府已无退路。
4月,正是各地保障房建设项目规划落地之时。《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黑龙江、吉林、河南等多个省市采访时发现,保障房项目大都被列为当地的民生工程之首、“天字号工程”、“市委书记工程”。
在一些地方,各种建设模式、融资方式和土地政策推陈出新。然而,在积极争取政策资源、空间的同时,一些创新举措受压变形,沦为刻意的投机取巧,或是政策“擦边球”。
比如:将产权模糊的回迁房、福利房编入保障房以充数字;在土地“未批先建”和“财政担保贷款”的双重禁令中寻求保障房融资突破;此外,因“重建设、轻管理”而引发的保障房寻租、投机行为(例如经济适用房黑市交易)也有再度抬头的倾向。
有专家提醒:当前,保障房政策正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下一步,如何规范、引导保障房政策创新方向,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取缔不正之风应当成为施政重点。
指标“加码”
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指标层层分解到地方,一般人会认为,任务“相当重”,但也有选择“自加压力”的地方。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发改委主任宋希斌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今年中央下达给黑龙江省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是83万套。省委省政府“自加压力”,将年度开工目标上调为105万套,相当于全国任务的十分之一。
据测算,105万套保障房所需建设资金约为1160亿元。而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黑龙江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73.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这意味着,黑龙江省去年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够完成上述保障房建设任务。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