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广财。
他是部落头目,不会识谱的素人歌手,他只为山林唱歌。
(文/邢人俨)第22届台湾金曲奖上,林广财以一张2010年制作的排湾族歌谣专辑获得最佳原住民语歌手奖。继胡德夫、云力思之后,台湾原住民团体飞鱼云豹音乐工团里又多了一位获得金曲奖的原住民歌者。
对于49岁的林广财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出个人专辑、上电视、拿奖。当他走上台,用颤抖的声音说“我很紧张”时,这位戴着雄鹰翅羽头饰、身穿华丽绣珠外套的排湾族部落头目似乎还没适应这样的场面。当晚的焦点是周杰伦和莫文蔚。他知道周杰伦,但没听过他的歌;他也会唱流行音乐,但仍停留在罗大佑的早期作品里。
他的声音来自山林,唱的都是一些没有文字记载、口口相传的排湾族歌谣、古调。即使在他这个年纪,会用母语唱这些古谣的人也越来越少。
“他演绎的古调,保留着部落草木烟火的气息,保留着思之久远的祖灵之光,也保留着面对现实的沧桑与沉重。”有人这样描述。
【从部落到林班】
父亲是部落头目,家里经常有族人过来走动,林广财小时候的记忆里都是母语歌谣。他的父母都是优秀的歌手,“在部落里,不敢说他们是最会唱的,但也没有人比他们更会唱。”尤其是辛苦养家的父亲,每晚都要躺在床上唱几首歌才能睡去,“他中气足,唱得比我好。”
排湾族发源于大武山,据说那里是离太阳很近的地方。族人生活在山腰,用石板搭建房子,在自家的小米田里种植小米、红藜和芋头。部落里狩猎文化盛行,猎人在山上猎到山猪、水鹿,会召集部落青年抬到头目家中分给族人。排湾族习惯避开烈日,早出晚归,平时没有其他娱乐。夜晚,篝火升起,族人会聚在一起交换工作心得,有人吟唱古谣,有人附和。
辗转几次由山林到平地生活后,念国中的林广财再次回到部落。父亲做了林班的工头,林广财便随父亲上山工作。林班是林务局当年划定森林界线的单位,为保护台湾原生树种,政府雇佣部落青年到山林里工作,整地、种树、除草。
林班的生活是乏味的。早起上山,午间回工寮避烈日,等到夜幕降临,山里气温骤降,一班十几个部落青年围着烤火,每人吟唱一句,凑在一起就是思乡的林班歌。
这些部落青年后来到都市求学、工作,又把林班歌带到了都市。“背上行囊加上一袋白米,就去台北了。到了台北,找一位较年长的族人投靠,用白米换得一席睡觉之地。”
“比如‘流浪者之歌’,都是大我10岁以上的原住民初次到都市打工的经历。他们父母那一辈的原住民对汉语不太熟悉,就说,哎呀,你现在长大了,可以去流浪了,其实是说你可以去工作了。” 林广财说。
狩猎文化逐渐瓦解后,部落青年离开山林,来到都市谋生。70年代的林班歌《珍重》里这样唱道:“我的爸爸妈妈叫我去流浪,一面走路一面掉眼泪,流浪到哪里,流浪到台北……”
【古调重生】
2000年,滚石唱片出版过一张台湾原住民歌手的精选集《原浪潮》,其中收录了泰雅族女歌手云力思的《泰雅古训》,以及林广财用排湾母语唱的《来甦》。
《来甦》原是屏东玛家村白麓部落的即兴歌谣,直接从排湾母语翻译而来,几百年来从未在部落失传过。“我问过我母亲,什么时候学会唱这首歌,她说从小就会唱,她也问过她的母亲什么时候有这首歌,很早以前就有了。”
《来甦》成了林广财的成名曲,他听了一千多遍。正是这首歌,让他遇到了后来的专辑制作人荒井壮一郎。两人相识于2009年。一年后,年轻的日籍打击乐手听过林广财版本的《来甦》,决定为他制作一张专辑。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