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陈健)标准普尔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使信用评级的影响力、公信力等问题重新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带出了我国信用评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
信用评级业发展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信用评级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正是在国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目前,一些信用评级机构已崭露头角,但也只是在本土同行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市场认可度尚待提升。
市场对信用评级的认可,取决于以诚信为核心的评级机构“声誉资本”,而“声誉资本”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这三大机构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话语权,与其“百年老店”的“先行优势”密不可分。这种“先行优势”绝非简单的时间积累,更重要的是企业公信力建设,是他们的评级结果“一贯可信”的良好声誉。这种积累不仅使他们获得了垄断性的市场地位,甚至连其评级体系也被广泛认可,成为行业标准。
然而,市场不相信永远的权威。此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风波过后,人们发现,尽管三大机构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但人们对信用评级业发展已产生了新的认识,而且矛头直指现有信用评级运营模式导致的评级公信力问题。
现有的信用评级运营模式缺陷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评级费用由被评者支付,评级活动易被利益捆绑;二是“黑箱操作”,评级过程不公开。这两点使评级结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与此相伴随的是,为争夺业务,一些评级机构无序竞争,在征信活动中“偷工减料”、迎合客户“期望”等,也影响了评级质量和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信用评级业起步晚,“声誉资本”不足是影响发展的“短板”。在国际信用评级业发展面临变革之际,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应树立机遇意识和紧迫感,坚持以诚信安身立命,同时大胆改革创新,夯实信用评级公信力的体制机制基础,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累“声誉资本”,逐步增强影响力。有关部门则应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信用评级重大失真的惩戒机制,确保评级结果真实可靠。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