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五道口地区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业内被称为“五道口”。中国周刊记者/王攀 摄
五道口,是北京城西北角的一个地理概念。由于处在从北京北站出发的京包铁路的第五个道口而得名。
这里被北京人赋予了很多含义,比如便宜而新潮的服装店,诱人的各色美食餐馆,再如被堵得一塌糊涂的交通,还有被北大、清华等十几所高校包围的“文化俱乐部”……
但这篇文章要讲的五道口,却是一所带有神秘色彩的专招研究生的学校,在金融界专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就是它的代名词,就像人们习惯把中央称为“中南海”一样。
“五道口”有着“中国的金融黄埔军校”和“金融哈佛”的称号。从去年开始,就传出“五道口”将合并至清华的说法。当时,一个帖子在论坛上发布,引来了众人围观。
今年春夏之交,这个传闻随着清华迎来百年校庆而再次被掀起。4月17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微博上透露,“清华即将迎来百年校庆,央行可谓送了一份大礼,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将并入清华。”郭田勇也是“五道口”人,曾在“五道口”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如今,校庆过完了,五道口还是五道口。但是,传闻已经被一点点的证实:似乎消息可靠,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83级校友,现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的张化桥,再次证实了这一传闻。“原证监会主席刘鸿儒跟新老同学通过气,(并入清华)这可不再是传闻。这是很快发生的事。”
特殊时代产生的特殊教育机构,归并至一所名校,或许正是一种教育的回归。接下来,如何回归,将成为新话题。
变之惑
王智像往常一样踏进校门,开始一天一成不变的工作。
这个面积不大、只有一座七层教学楼算得上是像样的建筑,外表看来,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是,因为它是“五道口”,它的这份“普通”反倒成就了一丝神秘。
王智说,“自己在这里做行政很多年了。学校不大,但在业界名声很大。”她的身份一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内。内心有一种自豪感。
随着“合并”传闻越来越多,王智也赶紧从网上查查最新的报道。对此,王智说不清是什么滋味,“觉得一切很茫然。不知道学校怎么安排我们。”
她跑到一位朋友那里“诉苦”:五道口没有专职的教课老师,合并对老师来说,还不是大问题。但是,我们这些行政人员怎么办?她不希望从央行系统变成清华人,相信同事们也不愿意。一旦变化了身份,福利待遇一定是没有在央行好了。
在他们看来,清华这个牌子,足够大,但是对于五道口而言,并不是“树大好乘凉”。因为,五道口有清华不能代替的优势和能量。
小学校大能量
曾经,这个面积不大的学校,让金融学子向往,因为它独一无二,教学前卫,圈子密切。导师不是央行、证监会的司局长,就是金融实务界的公司董事长、总裁。
在一家私人会所,“五道口人”吴晓天端起茶,张口说到“我师兄也是五道口人……”
如今,吴晓天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他曾经在田间地头经历了知青下放,后来考大学,进入银行就业。1990年代初期,考入五道口“镀金”,直接接触到后来的顶头上司,也是当初的老师。毕业后便跟着老师干,一路迈进金融前沿,名声风生水起。
他说的那位“师兄”,便是他现在从事的这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师兄”要做一件事,找到师弟加盟,师弟就投奔而来。于是,这家公司就诞生了,上市了。
这样的人脉关系,在这个圈子里比较常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