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克·贝汉。
Mtime时光网8月17日报道网上人人想看,可影院票房不佳——这就是法国纪录片《海洋》在江城的真实命运。在一个人人都疾步前行的年代,有多少人会关注“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存在,资源应该由所有生物分享”这个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命题呢?雅克·贝汉对其投注了目光。过去一周里,这位70岁的法国老人,带病辗转于北京、广州、上海等城,为其执导的生态纪录片《海洋》寻找中国知音。在接受本报邮件专访时,贝汉遗憾地告诉记者:“我们原计划来中国长江拍摄白鳍豚,但很遗憾,听说在长江里已经找不到它们了。”
资金之困
威尼斯影帝凑不到钱
除了是纪录片导演,贝汉还是个演员。45年前,贝汉凭借《男人的一半》摘得威尼斯影帝桂冠;中国影迷熟悉的经典影片《天堂电影院》(演员)、《放牛班的春天》(制片人),他都有份参与;近几年他执导的纪录片《微观世界》、《迁徙的鸟》等蜚声国际、夺奖无数,外界称其为“法国国宝级影人”。但即便是国宝,也会为钱所困,捉襟见肘,狼狈不堪。
T(天天娱乐):都说《海洋》是全球最贵纪录片,为一部纪录片筹集6000多万欧元,难不难?
Y(雅克·贝汉):当然难,意想不到的难。《海洋》实际拍摄了4年半,之前有2年准备时间,这6年多里我一直在筹钱,甚至边拍边找。我本人不是投资商,只能依靠全世界的发行商、电影组织、慈善机构的支持,还有一些企业赞助,事实上,我是见到第20个投资人后,才拉到第一份资金。《海洋》最初预算5500万欧元,后来超支900万,所以我到现在还背着900万欧元的债。
不仅是《海洋》,我拍《微观世界》时便如此。不管是同行还是投资人,都觉得我的想法太荒谬,“那些几公分长的小虫子,有什么好拍的?”可他们不知道,4、5岁的孩子看到蚂蚁搬家,看到树叶下面藏着各种小昆虫时有多惊喜。所以无论找资金有多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T:《海洋》的每个镜头都美不胜收,能否介绍下您的拍摄团队?
Y:我们整个团队有400多人,有科学家、潜水员、摄影师等,他们共分成3个组,在全球50多个拍摄点工作。
T:《海洋》里出现了很多攻击性生物,拍摄期间有没有出过事故?
Y:没有,我们请了上百位科学家帮助安排拍摄,告诉我们关于海洋的知识。那些动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具有攻击性。比如大白鲨,可能很多人看过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以为它们喜欢攻击人,其实他们根本不喜欢以人类为食,只是当海水不清澈、他们看不清前方物体时,根据海水波动传递的信息,误把人类当成食物。其实就算他们咬了人类的胳膊,最后也会吐出来。
拍摄前,科学家们花了2年时间说服潜水员和大白鲨一起游泳。鲨鱼其实更怕人类,它们攻击捕鱼船和冲浪者,也是因为害怕。在水下我们必须有耐心,等到它们对设备和拍摄人员没有戒心时,才能拍出它们最真实的一面。
诚意之作
一个镜头拍了3年
如果你还将纪录片等同于“枯燥、无趣、说教”,《海洋》或许可以改写你的“老黄历”:成千上万只螃蟹打群架;螳螂虾被挑衅,奋而与海蟹单挑;企鹅玩跳水,一个踉跄,“哎哟”一声掉进冰窟窿;各种奇怪生物大玩守株待兔、“一口一个口口香”。海底世界,好看得出奇。
当然,这些镜头得来不易。正如贝汉所说,为一个镜头等3年,已是家常便饭。
T:听说您的团队为了拍《海洋》发明了很多新玩意儿?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