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公开征求意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囤积土地、擅自变更容积率、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查实,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消息一出,让人哑然失笑。1~3万的罚款,对动辄投资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开发商来说,能否起到“惩戒”作用,可能连起草文件的部门和工作人员也会暗自感到好笑。但是,好笑归好笑,文件还是放到公众面前公开征求意见了。
此轮楼市调控从去年4月中旬到现在,已整整16个月时间。期间,虽然各种政策频繁出台,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房价依然坚挺,开发商依然嚣张。不仅一线城市房价降幅甚微,二、三线城市更是出现了不降反升的现象,少数城市涨幅还比较高。
显然,这是没有想到的结果,也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政策如此密集,开发商却能够从容应对、毫无惧意呢?中国的开发商真的已经到了刀枪不入的无人境界吗?显然不是。笔者认为,开发商的“勇气”和“胆量”,主要来自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谨小慎微和地方政府的百般呵护。
我们注意到,从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职能部门出台的调控政策来看,无论是此前的明码标价制度还是此次的资质管理规定,对开发商违规行为的处理,都是“挠痒痒”和“捉迷藏”,而非“打蚊子”、“打苍蝇”,更不是“打老虎”,甚至连“挠痒痒”都谈不上。也正因为这样,开发商就变成了“喜羊羊”。
而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从楼市调控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站在开发商一边的,就与开发商结成了利益联盟。不然,囤积土地、擅自变更容积率、捂盘惜盘、哄抬房价等行为不可能屡禁不止,也不可能出现土地闲置的主要原因都是政府这样的现象。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些政府如此“畏惧”开发商。如果说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是利益共同体,不愿意对开发商“施刑”的话,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又担心啥呢?为什么要如此谨小慎微,出台一些不痛不痒的政策呢?
我们说,既然下决心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既然有决心把过高的房价压下来,就应当施以重刑、处以重典,每一条政策都要具有“打七寸”的威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开发商知道什么叫政策,什么才是政策的威力,才能对政策有敬畏之心、承让之意。
不仅如此,对与开发商同穿一条裤子的地方政府,也要有足够威力的政策,迫使其不敢为开发商遮风挡雨、乱揽责任。
从去年国庆节新一波政策出台起,就曾有分析认为,房价拐点就要到了。但是,到现在为止,房价拐点仍然没有出现。而从地方政府的表现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态度来看,房价拐点可能并不那么容易出现,开发商也不会轻而易举地把房价的“支配权”交出来。
现在看来,经过一年的观察和实践,对楼市调控问题,仅仅依靠政策围观已经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房价也不会在政策围观中自觉地降下来。要想使房价真正回归理性、真正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就必须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增强政策的威慑力,让政策打在开发商身上有“痛”的感觉,而不是“挠痒痒”。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