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舟曲8月8日电(记者朱国亮、宋常青)吸取一年前的灾难教训,甘肃舟曲原本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三眼峪,将不再建设永久性建筑。从灾难中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科学,主动避让灾害,这样的重建,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一周年最好的纪念。
人们不曾忘记,一年前的8月8日凌晨,数百万吨泥沙裹挟着巨石,从约2000米的高程倾泻而下,沿着三眼峪、罗家峪冲出大山,摧毁万千房屋,夺走上千条生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造成这场特大灾害有暴雨、地震等多种不可抗拒的因素,但建筑选址不科学、城镇建设不规范、河沟被挤占等,也人为地“放大”了灾难。查阅舟曲县志可知,三眼峪原本就是一个山洪泥石流冲积之地,在此建房居住有很大风险。遗憾的是,一幢幢房子在此拔地而起,地方有关部门却没给群众足够的警示。
正因为如此,舟曲重建格外注重变“占”为“避”。例如重建山洪泥石流排导渠,渠两边不再建设永久性居住建筑,留出足够的泄流和避让空间;高山峡谷中重修更坚固的格栅坝和拦挡坝等。种种为山洪泥石流让路的举措,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也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更是为无数生命投上的一份“灾害保险”。
只有尊重自然,主动避让灾害,积极防治灾害隐患,才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国务院印发的《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的基本原则,要合理控制城镇人口规模,合理避让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不断扩张,密集建房,小城镇建设也如火如荼。而因土地紧张,不考虑地质环境安全、挤占行洪通道或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大肆建房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极端天气愈来愈频繁出现的当下,这样的发展,不仅谈不上合理科学,更可能埋下灾难的隐患。
舟曲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惨痛教训,不仅在重建工作中要吸取,其他地方的城市发展也应引以为戒。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就必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好规划并严格予以执行,更加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和人口发展布局,引导民众合理避让和防止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