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心理问题,很多父母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在教育上的心理问题,都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他虽然带着父母的遗传,但是行为习惯、性格特征、自我意识、爱好和情绪指向等等,还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有些基本素质是先天的,比如急躁好动的特点,不能说是好还是不好,如果引导得好,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再比如活跃的特性,如果体现在上课积极发言、组织大家打球等方面,就是优点,但是如果是体现在搞恶作剧、打同学、违反课堂纪律,就成了缺点。同样的原因产生两种后果,这是与教育有关系的。
其实,孩子的优点和孩子的心理问题,其背后往往是源于相同的因素。父母们需要关注的是,教育是基于孩子的基本素质,朝着有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孩子的问题是需要通过引导来解决的。
教育孩子不是无为而至,需要掌握原理和方法。心理学是研究规律、找方法,而不只是做心理咨询和治疗。这本书是帮助父母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学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孩子在3~6岁会表现出在父母看来“自私”的行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阶段,是孩子“所有感”的萌芽,能够发展到今后的独立性、自尊和自爱。如果父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就可以帮助孩子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我们传统方法中经常采用的打骂孩子等做法,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心理问题的,父母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的知识、工具和方法。
孩子出问题不可怕,父母面对问题时的错误态度最可怕。孩子的成长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过程中,很多父母容易产生焦虑和担忧。有的父母错误理解“快乐教育”,让孩子不去面对挫折,一味地安慰孩子,制造表面上的“假快乐”。而孩子需要在成长中学习掌握三大生活技能——职业、人际关系和爱,这些都需要通过生活中的锻炼来学习。
怎样帮助孩子从小做好准备,我在这本书里面给父母们一些方法和途径。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分数和今后的职业不是直接相关联的,技能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而孩子是否愿意做,也就是兴趣的养成,这个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早过度刺激。
父母需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本能,这个训练要从小进行,逐步开始;从小处入手,贵在坚持。训练要有耐心和毅力,孩子的学习不是通过报班就能速成的。所有方法的实施都需要父母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长久的坚持和主动的干预。
父母要能够有意识地围绕孩子的潜力,有方向性地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计划有偏重,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快乐教育应该是:朝应有的方向发挥优势,获得成长的快乐。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不等于就是严格的。宽松教育培养出高创造力的人,比如艺术家,严格教育培养出高智商的人,比如科学家。严格并不是精神上的训斥。成长是让孩子的潜力能得到发挥,对社会有用,这好比登山的“高峰体验”——登峰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痛苦,痛苦之后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父母不要帮孩子避免痛苦,不要让孩子在安乐窝里痛苦于无成就感。
在我们谈问题、教方法的背后,父母们最需要掌握的是心态,也就是教育的方式和方向。比如一棵松树,只要栽到向阳的坡地,一周浇一次水,这样的条件就能让它很好地生长。但是如果是一棵柳树,本应种在水边却也种到山坡上,那就长不好。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容易焦虑,这就好比,本应一周给小树浇一次水,却因为焦虑而每天都浇水;本应把柳树种在水边,却非要和松树去比较,也像松树一样种在坡上,这样肯定长不好。所以,父母们要首先了解孩子,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孩子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杨霞
2010年4月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