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保平
最近,关于税收的事颇热闹。“月饼税”,“加名税”,“车船税”,风生水起,你方唱罢我登台。从“月饼税”和“加名税”引发的舆论看,专家认为既不新鲜又合法的事,民众却惊诧不已,说明民众对税制知之甚少———一家知名网站此前曾发起调查,5000名参与该调查的普通民众中,有四成多的人表示“我连自己交了什么税都不清楚”,有五成的人表示“我交了税但不知道税干嘛用了”,仅有3.2%的人选择了“缴税、用途一清二楚”。这反映出民众对纳税还是一笔糊涂账,纳税人身份意识模糊,对纳税人的权利认知较为淡薄。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存在大量的间接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间接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58.4%,其中三大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就占了50%左右,直接税仅占15.6%。间接税不像直接税比如个税那样,让人能直观感觉被扣,而是藏在商品价格当中,具有隐蔽性。虽然人们在购物、乘车、做饭等日常生活中都在交税,但不易感知。与之相反,在一些国家,直接税占比很大,有的国家达到50%或更多,民众清楚地看着政府从自己的腰包里拿走了很多钱,由此产生我纳了那么多税,我需要更好的公共服务的诉求必然更强烈。
就算间接税占比较大,增加税感也不是没有可为之处,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在商品上标示商品本身的价格和完税后的价格,或是在购物清单上标注税款,让人直观地知晓自己纳了多少税。可是,很多时候纳税却像“国家秘密”,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更不可能像有的国家那样,贫寒学子买书,可以凭购书小票上的税款获得退税。税收的隐蔽性不仅让纳税人不能明明白白纳税,而且还会给偷税漏税以可乘之机,增大权力寻租的腐败空间,致使工薪阶层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这与一些国家的政客为争夺庞大的中产工薪阶层的政治支持,企图对中产减税而对富人加税非常不同。
尽管民众愤怒于“月饼税”、“加名税”,但它们却是“合法”的,为什么这些“合法”的税收项目一直深藏不露呢?除了像“月饼税”这类税征收有难度外,恐怕与政府一度忙于拣西瓜,无暇顾及芝麻有关。当地方政府有卖地等大宗收入时,自然不会对“月饼税”这种既难征收、数额又小、还易遭人诟病的税项感兴趣。但是,一旦宏观经济政策收紧,房地产遭严厉打压,融资难度加大,卖地收入大降,地方政府负债又重,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开源”,扩大税基,征收“月饼税”“加名税”自然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车船税按车价,而不是按排量征税这种可以扩大税收的办法,就会被一些委员提出来。
《福布斯》曾把中国排在全球税负痛苦指数第二位,就算没这么夸张,我国的负税也确实不算轻。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的税负占GDP的30%(还不包括预算内收费、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但用于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支出的比例只占税收总额的25%,政府自身消耗了30%。如果说负税程度必须如此才能保证“正常开支”,开征新税总是有无可辩驳的“正当理由”,那么,我希望调整税制结构,增加直接税,减少间接税。“月饼税”也好,“加名税”也罢,开征未必不可以,但前提是,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减少模糊的间接税,让人明明白白纳税。如若不然,貌似现在个税每月减了一点,却在间接税上给你加上一笔,一加一减民众或许不赚反亏。
让人明明白白纳税,未必能减税,但是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看到税收是否真正回归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义,是否体现了税负的公平。不知道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