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华人寿的多任高管来说,失去了股权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在任时期内通过自己拟定高薪套现管理红利的冲动。
除了薪酬,股权同样是新华人寿内部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华内部治理问题加剧的一个重要诱因。
据多名前新华人寿高管回忆,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股份制保险企业之一,新华人寿的员工持股计划酝酿已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不得不因人为阻挠以及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搁浅。
事实上,通常为了规避高管短期行为和保持高管的忠诚度,股权激励一直是许多公司选用的最佳选项。在低薪的关国亮时代,提出一份股权激励的计划,无疑是安定高管军心的一计良策。
2000年8月,新华人寿增发1.992亿新股,以每股5.25元的价格引入苏黎世保险集团、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和荷兰金融发展公司四家外资股东。增资完成后,新华人寿股本增至8亿元。2001年初,通过资本公积转送,股本增至12亿元,外资合计持股达金融机构外资持股上限24.9%。引资后三个月,时任新华人寿董事长的关国亮启动了“内地保险第一股”的上市进程。
按照最初的设想,上市后的新华人寿将有10%到15%的股份由高管和创业员工持有。为此,新华人寿计划每年将拿出一定比例的营业利润用于回购这部分股权。
2003年6月,保监会原则同意新华人寿上市,计划融资40亿元。2004年2月,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国务院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宣布“今年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将在国内上市”,市场也一度将此解读为是保监会为新华人寿背书。
但根据保监会相关法规,个人不得成为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股东。新华人寿曾向保监会知会过员工持股计划一事,被保监会否定。
由于实际可发行规模大大低于预期,新华上市计划于2004年10月宣告中止,“内地保险第一股”终成泡影。
事实上,股权合规问题并非无计可施。作为国内保险业的元老,孙兵参与筹建新华人寿前,曾任平安保险的二号人物,正是他设计了平安“新豪时”结构,从而解决了高管及员工持股的法规障碍。
但此时,关国亮一心运作个人曲线控制新华人寿股权事项,表面上虽同意这一计划,但却暗中加以阻挠,最终使员工持股计划束之高阁,令以孙兵为首的创业员工心中怅然。
2006年末,关国亮因违规挪用资金东窗事发,新华人寿被保险保障基金暂时接管,从而进入了大股东实际缺位的“过渡时期”。在董事会都无法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管理层自然也无暇顾及员工持股计划。
接替孙兵出任董事长的康典并非没有考虑过高管持股一事。据知情人士透露,康典甫一上任,便向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提出重启员工持股计划,以稳定高管队伍。但由于彼时新华人寿已属国有控股企业,再动用企业营业利润为个人购买股份决无可能,康典的提议当即被谢平否决。
此后,康典又提出,以清理此前坏账时所获的溢价收益作为员工持股资金来源的“变通之策”,但仍被汇金公司否决。
而如今,在偿付能力的压力下,年内冲关上市已成新华人寿头等大事。一位新华的股东代表指出,“股东已经掏了140亿,如果不上市的话,接下来因偿付能力需要再想进行融资,就并非易事了,年内一定上市”。
在此节骨眼上,再提员工持股计划更显得是天方夜谭。
而对于新华人寿的多任高管来说,失去了股权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在任时期内通过自己拟定高薪套现管理红利的冲动。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