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宁
乐清市此番一小时化解群体性事件,可称为范本。善待民众诉求、维护民众权益,未有穷期。
9月2日上午9时许,浙江省乐清市100多名出租车司机情绪激动地聚集在市政府大门口,打着十多条横幅要求政府解决利益问题,30多辆出租车一溜停放在市政府门口的绿化带旁。这起矛盾事件在政府的真诚努力下很快平复,整个解决过程总共用了不到一小时。
不平则鸣,有怨则发,当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折损,乐清出租车司机要求与政府部门展开对话。乐清市相关部门不回避、不躲避、不愤怒,积极正视,妥善化解,这一范本有多重启示。
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在一些地方,不少官员面对问题,要么采取非正常手段予以处理,抑或不管不问,任其蔓延。
殊不知,民众多是表达合理诉求,采取压制措施,只会将小事变大、大事变炸;拖也不可取,越拖越被动,越拖事件闹得就越大。直面民众的合理诉求,是化解问题的必经之路。
不卑不亢,不骄不纵。
直面民众诉求,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即对所有的要求包括不尽合理的要求,都一概允诺,更不能为了尽快平息事态而大开空头支票。乱承诺,不负责任;不讲原则,同样会激化矛盾。
乐清市委、市政府以“合理诉求下决心解决,不合理诉求不迁就但耐心化解”的理念,应对的哥上访,既让步又有度,既合情又合理,既有原则性又有艺术性,如此处理,可圈可点。
权威调查显示,在当前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无理取闹的只占一小部分。当诉求满足,没有谁愿意再缠访、闹访。乐清这些的哥正是如此,他们知冷知热,通情达理。政府能解决的,他们欢欣,实在不能解决的,也理解。这就提醒其他地方,应善待上访者,莫再围、追、堵、截、抓、关上访者。
一小时化解群体性事件,虽值得称道,但不可形成路径依赖。“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不能等到民众上街了,才想起来化解。如果提前应对,或者早一点构建健全的制度设计,民众也许就不会上访。如此一来,也就不需要政府部门耗时耗力、被动化解。
民众遭遇了不公,勇敢表达诉求,这是可喜现象。“一切权利的前提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现代公民已经越来越具有权利意识,他们积极争取合法权利,尤其可贵。像乐清市一小时化解群体性事件,可称为范本。善待民众诉求、维护民众权益,未有穷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