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漫画:洋文凭
半月谈 注册“教育培训公司”,利用短信传播假消息,声称不用考试就可以获得世界名校文凭,并利用山寨网站来骗取受害人钱财——北京市警方近日破获了一系列涉及假洋文凭的犯罪案件,查实已有200多名企业高管被骗,涉案金额高达上千万元。一场假洋文凭骗局为何能让如此多的“聪明人”上当?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北京市海淀区看守所听一位被捕的原从业人员讲述了其中内幕。
“洋硕士”“洋博士”一年速成
因非法经营而被逮捕羁押的余某告诉半月谈记者,2008年,经业内人士介绍,他得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授权,可在国内以“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名义招生办学。
取得授权后,余某租用海淀区北大资源大厦的几间办公室,挂牌“哥伦比亚国际学院中国管理中心”,并对外招收MBA(工商管理硕士)、DBA(工商管理博士)课程的学员,然后聘请老师并租用场地给学员授课,组织学员答辩。
余某表示,除了在国内学习,他们还会组织学员去美国“学习”一次,费用由学员自己承担。“一般也就4天的时间,说是学习,实际就是考察,到处看看玩玩。”
“论文答辩一般安排在新加坡,我们会提前在国内组织预答辩,其实也就是走个形式,不可能不过。”余某说,不管是MBA还是DBA,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学员就能拿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颁发的学位。
当然,学员也要为速成洋文凭支付高昂费用。“硕士5万多,博士9万多,这是我们一般的收费标准。”余某告诉记者。
据海淀区检察院办案人员介绍,2008年到2010年,余某伙同另外两家公司负责人,以招收“哥伦比亚国际学院”MBA、DBA课程学员为名,共收取学员费用207万元。
尽管学员们投入高成本拿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文凭,但实际上这样一纸洋文凭根本就是“美丽的谎言”。记者通过查询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发现,所谓的“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并不在教育部公布的美国大学名单之列,这所学校颁发的文凭并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承认。
招生、培训、发文凭“一条龙”
30多岁的余某此前一直在北京中关村从事技术工作,在看到不少人开公司“倒洋文凭”发财后,他也选择了这条“生财之道”。“这个产业已经存在10多年了,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办理过多起假洋文凭犯罪案件的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饶明党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设立教育咨询类公司,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公司之间分段负责招生、培训、论文答辩、颁发学位、学历认证等各个环节,“一条龙”的运作模式明显。
为了能招到更多的学员,余某与另外两家公司签订协议,由它们分别对外独立招收学员,聘请老师并租用场地给学员授课,组织学员参加余某安排的论文答辩。学员通过答辩后,则由余某颁发“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学位证书,而两家公司则在收取报名费、学费等费用后向余某交纳一定分成。
“其实,在这个产业链上,我们赚得并不多。”余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向学员收的费用中,负责招生的拿40%,交给国外学校20%左右,聘请老师占了20%多,到我们这,差不多只能拿到20%。”
余某说,招生是利润最丰厚的环节,许多公司在如何吸引学员上做足了功课。
“公司办公地点选在北大、清华这些名牌大学校内或附近,或者租赁学校的教室作为上课地点,聘请学校的老师给学员上课。”余某告诉记者,一些公司千方百计和名牌大学拉上关系,通过“傍名校”来获取学员的信任。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