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低迷成“换牌”主因
内需市场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销商的“换牌”。据相关报道称,几十年来,消费对于拉动我国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下降。上世纪80年代,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是57%,90年代是45%,2000年降到了30%左右,而目前,消费的贡献率大概是25%。同时,高起的通货膨胀率也严重地削弱了居民的购买力。
笔者对居民购买力进行了小样调查,发现:对于一个月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的家庭,如果没有自有房产即意味着零存蓄。他们在购买了房产之后,可用于装修的费用就会很少,有些人只能延后装修。

同时,2009年以来,二线城市家居建材行业经销商数量剧增,导致单个经销商的市场份额下降。经销商为了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不得不频频“换牌”。
成本提高是“换牌”动因
近年来,涂料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店面租金、运营费用、售后服务成本等不断攀升,时时触碰经销商脆弱的底线,一次次考验经销商的承受能力。
笔者了解到:从2009年到2011年,不到三年时间,一个一百平方米的临街铺面,年租金从5万元左右上涨到15万元以上(不含转让费);商场租金也有三次以上的大幅调价;导购员基本工资也从800元上涨到1000元左右。安装和售后服务的费用,基本翻翻。
2011年会成为经销商“换牌”高峰年,早已在业内人士的预料之中。早在2010年初,就有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内,家居建材行业将有40%的中小生产企业被迫转型或转行。而房产税的增加和限购令的出台,以及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在需求低迷、成本上涨的市场环境下,经销商“换牌”成为必然。
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好准备,再进行拓展。
首先,注重宣传。宣传不是万能的,但不宣传却是万万不能的。一个没有知名度的品牌将率先被渠道商淘汰。因为产品的质量再好,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宣传,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恐怕也很难进入消费者的家庭。
其次,产品要差异化生产。差异化乃是品牌存在的基石,只有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再次,做好后续工作。盲目的拓展,只能导致经销商的流失。企业要稳扎稳打的巩固好一方市场,再图拓展,才是发展上策。
总结了失败的经营教训,经销商在选择自己未来的经营品牌的时候,就会更谨慎。这对市场和生产企业都是好事,因为家居行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一支理性的经销商队伍。
厂家“只抓大不抓小”
目前很多厂家为了稳定销售量,对经销商实行“抓大放小”,即重点扶持有实力的大经销商,对小经销商采取稳住就行的政策。这就把那些最需要涂料厂家培训和技术支持的中小经销商,推向了边缘,成为高危群体。
其实,“抓大放小”策略是缺乏远见的。无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还是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都应该正视中小经销商的积极作用,扶持他们发展壮大。
笔者认为,越是大的经销商,更换品牌的能力越强,因为他们的经济实力雄厚。他们真的想要更换品牌,必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