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学校广州大道南小学,几个学生在楼梯转角处对着镜头摆出各种造型。 记者 冯宙锋 实习生 林宏贤 摄
网易教育讯 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题,广州一直在积极探索。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始于去年7月在番禺试点的“外来工子女积分入读公校”政策也让人看到一线希望。
但从运行两年来看,“积分入学”政策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据南方日报报道,番禺区今年为外来工子女提供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却有近九成“放空”。这种尴尬在去年同样出现。很多外来工表示,“积分入学与积分入户一样只能让我们望洋兴叹。”
是外来工不领情,还是名额本身有水分?
有学者认为,并非如此,出现学位高空置率现象,问题症结仍出在设定的门槛上。
■ 个案
成功者:原本已攒好借读费去报名
7月份试点,学校老师告诉方先生,不用考试了,成绩也不需要了,只要条件达到,就可以通过积分来入学。
番禺外来工方先生成为番禺积分入学政策第一批受惠者。
贵州来的方先生在番禺新桥镇某鞋厂当了10多年的保安,去年恰逢番禺区推出“积分入学”政策,方先生条件都能达标,女儿得以进入附近的公办学校新桥小学就读,不需要再交赞助费。这让他感慨是来广州十多年来最舒心的一件事。
方先生所在的番禺新桥社区是一个打工者聚集地。这里和珠三角大部分乡镇一样,聚集了鞋厂、皮具厂等劳动密集性企业,不少外来流动人口在这里打工,租住在本地人已搬出来的村子里。
去年,方先生的女儿小婷到了读一年级的年龄。方先生心里早已有小算盘,让小婷入读附近的公办学校新桥小学,当然还要缴交2000多元借读费。一切按照程序走,女儿参加了学校安排的入学考试。未曾料到,7月份广州市“外来工积分入读公校”政策在番禺首先试点,“学校老师告诉我们,不用考试了,成绩也不需要了,只要条件达到,可以通过积分来入学。”方先生说。
方先生仔细对照了新出炉的政策,自己条件正好都能符合。大多数外来工被卡在“缴纳三年社保”条件。方先生在鞋厂工作年份较长,已经晋升为鞋厂保安队长的他其实算是企业的中层了,早在几年前,鞋厂就已给他买了社保,这让他觉得“好险,好巧”。
大多数同去申请的外来工家长则没有他这么幸运。事实上,在他所在的社区,最终成功申请到积分入学的比例确实不多。如新桥小学当年新学期招收两个班,约80人,但其中只有9个人是通过积分入学渠道进来,这其中,本地生源有30余人,剩下有30多名外来工子女都是通过缴纳赞助费入读。
“这个学校的赞助费还不算高,每年交2000多元,听说有的学校是一次性收2万多元,如果是这样,我们可缴不起。”方先生说道。
番禺试点积分入学连遇尴尬 专家称门槛设置太高
来源:南方新闻网 发表时间:2011-09-08 08:05
失意者:“在厂里打工的,有几个人办过社保?”
光是“社保缴费三年”一条件就把他卡住了,老施感叹道:“在厂里打工的,有几个办过社保呢?”
老施有两个小孩。大女儿此前在新桥小学入读,交了五年赞助费,升六年级就转回老家,今年即将升初三。对于小儿子,老施希望他能更争气些,至少在起跑线上不要拉下来。但番禺区积分入学政策对老施来说等同于无,因为他连基本的条件都没有达到,更不用说去申请。
老施不甘心,自己又跑去学校申请。“如果能通过交赞助费方式进去也比民办学校强啊,但老师们说学位已经满额了。”老施有点无奈。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