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CFP

图 CFP
保障房大考
为了改善城市困难居民居住问题,中央政府提出宏大的保障房计划。
而现在,保障房建设正在考验地方政府。一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率已达7成,速度惊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用机关福利分房、企事业单位自建房来冲抵保障房压力。
在中国分税制度框架下,一个具有自身利益偏好的地方政府,需要在民生保障和政府腰包之间做出选择。
面对保障房,一些地方政府,各出其策,应对、化解、甚至扭曲这一惠民计划。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希图通过创新,探索保障房建设的新模式。
本刊在北京、重庆、上海、深圳等四地调查,呈现出中国最具样本意义的一线城市的保障房建设路径,以期推动有着“居者有其屋”理想的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保障“保障房”,将保障房名副其实地从图纸搬到城市的地面上。
保障房大跃进
保障房大跃进的背后,反映了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上的基本逻辑,即如何尽可能地在少动用财政资金的约束条件下,盖更多的房子
本刊记者/周政华
当铁道部不得不下令全国高铁降速运营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正在创造另一项新纪录。
2011年6月11日,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选定河北省会作为会议地点,重要原因之一是,河北省保障房建设已完成全年计划的7成,比其他省市快了一大截。住建部在这次会议上公布,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建设340万套,完成全年计划的34%。
就在各界质疑保障房任务能否如期完成时,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上述会议上表示,“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既是经济任务又是政治任务。各地必须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确保年内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
随后的两个月里,保障房建设突然提速。短短61天,全国保障房新开工量增长了380万套,平均每天新增建设6万套,日开工量相当于整个北京市半年的商品住宅竣工数量。
2011年8月12日,住建部公布了保障房建设的最新数据:今年1~7月,国内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开工建设数量为721.8万套,开工率为72%,其中陕西、辽宁两省的开工率甚至超过100%。
至此,从住建设部公布的数据上看,全国范围内的保障房建设可谓“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挑大头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
这一任务量与2010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总套数大致相当。在很多房地产业内人士看来,一年开建1000万套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今年7月5日就在出席某地产论坛时直言,“(完成这个目标)这根本不可能”。
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呢?
从2010年开建580万套保障房,到2011年开建1000万套保障房,保障房建设目标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保障房的范围也一再扩大。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