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浙、广东等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图/CFP
受台风的影响,8月9日这天,常州暴雨倾盆。
秦林听着雨声,忧心忡忡。但他担心的不是暴雨,而是手上的现金缺口。
他在常州有两个公司。最近几个月,他手上拿到的货款现金越来越少,票子却越来越多。
所谓票子,就是其他公司用来给他付款的承兑汇票,一张需要去银行兑换现金的单子。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章承诺,将来在汇票到期时(一般六个月后),承担付款义务。
秦林说,“一个月三分之二的应收账款都成了票子。”
他曾经跟给票子的企业说,老兄,你能行行好给我现金吗?
对方回答他说,老弟,我这次要收不回货款,下次连票子都没得给了,我的上游厂家,已经欠我债务好久了。
秦林赶紧拿票子走人。
三角债回来了
像秦林遇到的这种事,在苏南,近几个月来常常发生。
“都没有足够的现金,互相欠着,能结账的,大多用票子结账。”任重说。
任也是江苏本地人,他的一个制造业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知名的标杆。与他长期有业务关系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照理说实力雄厚。但今年以来,他口袋里收到的票子越来越多,近八成应收账款成了票子。
有一次,他数了数,一张承兑汇票转到他手上时,已经转过了十多家企业的手。每过一次手,就增加一次背书。拉开他手上的那张票子,就像打开一本折叠书,有一米多长。他边摇边叹气,“这真是前所未有。”
为了应对票子潮,江浙一带的民间甚至出了个新行当:分割票子的公司。他们帮你把一定数额的票子按要求分隔为数张,分发给不同的债主,从中赚取手续费。
这是银根紧缩的宏观环境下,民营企业现金极度匮乏的佐证。近年来货币超发加剧的通胀压力使得有关部门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限制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从去年起,人民银行数次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现金的流出。
当地一企业主林强运气不错,从银行拿到了票子,但今年贷的2000万元只能拿走65%的现金,剩下的35%被银行要求以承兑汇票的形式拿走。
票子是银行开出来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票子越多,银行账户上的资金趴得越多,减少资金的流动性,就能应付政策要求。
但对中小企业而言,票子就代表了纠结的资金往来关系,也暴露了整个产业链资金链的脆弱。一损俱损,要是哪家企业连票子都开不出来,不仅自己倒闭,与之相关债务关系的企业都受到影响。
“春节将是真正的危险时刻。我们江浙一地的习惯是年前结账,现在还勉强撑着的企业到那时不知道会倒下多少。就像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成片地死去。”王峰说。
王峰,同样是常州的一位老板,他对朋友们的现状很担忧。“看着这堆票子,想起上世纪90年代猖獗一时的三角债又回来了。”
银行恩仇录
票子不如现金。南方人精明如斯,那些与上海经济大都市近在咫尺的江苏人怎么会不懂得现金为王的道理。为什么这么多企业主愿意拴在这张需要兑换的票子上呢?
“给你票子就是恩赐了。”任重说。“还得赶紧要,要晚了,你只能空手而回。”
家家都缺钱。最倒霉的是处在产业链末尾的企业,和那些拿现金救命的公司。去银行兑现的小企业,如果急着用钱提前支取,必须向银行缴纳9.5%-14%的贴现费用。“他们虽然被银行白白宰了一刀,但缺现金,有票子就是万幸。”
票子来自银行,但是没人敢恨银行。“能贷到款就是莫大的荣幸了!”任重、秦林异口同声地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