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德圣《赛德克·巴莱》是为死后尊严而战。
(文/唐三彩 图、视频/663)入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华语片之一的《赛德克·巴莱》当地时间9月2日和观众见面了,电影里关于赛德克族的信仰以及电影的血腥程度让不少观众觉得难以接受,尽管原本四个半小时的作品被剪成两个半小时势必造成情节的铺垫不足,但电影本质在讨论的原住民信仰等问题并不是因为时长而不被观众所理解。抱着这些疑问网易娱乐专访了导演魏德圣。
《赛德克·巴莱》这个片名是赛德克语,翻译过来就是“赛德克,成为真正的人”,所以电影与其说是压迫和反压迫的故事不如说是如何变成一个真正的勇士。在台湾日治时期,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最重要的是,他们被禁止纹面,完全失去成为“赛德克·巴莱”的传统信仰图腾,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忍辱负重三十年,最终在“延续族群”和“为尊严反击”之间选择了为死后的彩虹而战。当了解了赛德克族人反抗的真正意义以及他们信仰的并非生而是死后的彩虹就不难理解他们各种破釜沉舟的举动,导演魏德圣对于观众的疑惑表示“不能理解的并不是剧情的部分,不能理解的是信仰。你回到一百年前,信仰是绝对的信仰,你真的相信,你百分之一百的相信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现在文明了,开始会质疑我们上一辈、上上一辈的信仰是不是真的那么值得。可是我们如果能不能把这个包袱先抛弃掉,回到那个我们百分之百信仰的那个年代,去思考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他们在当时遇到的困境,再加上传统信仰的概念,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对于电影在威尼斯被迫剪成一部上映,魏德圣导演也表示心痛和无奈,为了担心西方观众看起来会有负担才剪掉了文化表达的部分,尽管如此他依然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始末,然后你会对他们每个行为会了解。但是了解不见得能够谅解,但是至少先从了解开始”。不过魏德圣导演还是希望在大华语地区上映的时候能够保持原本的时长,“他们看到完整陈述一个事情,才会明白我的本意如何,换个剪裁版的很容易被误解。”
解释《赛德克·巴莱》:为死后尊严而战
网易娱乐:赛德克族是因为自己的信仰才会选择自杀,包括男主角莫那鲁道以及其他族人的集体自杀,但是电影里关于他们信仰的铺垫不是那么充足。
魏德圣:这个怎么说呢,两个半小时毕竟还是必须要做一个选择的,如果最后结果必须要两个半小时呈现的话,你要割舍掉的是故事还是文化。到最后我们想说,因为西方的观众可能对文化的东西了解太多会有负担,是不是就针对他们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跟故事面来去做剪裁会比较实际一点,所以文化性东西相对就减少一点。
其实照理说我们这部电影在最前面的地方是有描述,不是有爸爸跟孩子讲话那一段吗,其实有那段有完整的描述他们整个信仰的观念,他们整个文化的思考,对于生命哲学的概念都有完整的描述,对男人跟女人的责任,在人世间的责任应该是什么,都讲的很清楚。
网易娱乐:因为在威尼斯上映的这个版本时长限制,所以减掉这部分是吗?
魏德圣:对。因为在这边,你只能特别去突显主角的心理状态,跟男人个人英雄主义的浪漫来去呈现它。那是对于比较文化性的,族群信仰方面的东西,就会自然消弱很多。
网易娱乐:但是族群信仰这个东西,是电影里面人物做任何事情的动机,如果删掉的话观众在理解故事起来会有难度?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