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振忠
9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这几天,各中小学、幼儿园门前明显热闹起来。提着礼盒前来看望老师的家长们络绎不绝,卖花的小贩将两三元一支的康乃馨、百合花炒高到五元、八元,扯着嗓门向那些来不及准备礼物的家长兜售。
送礼者“络绎不绝”道出了一种客观的实情,即为数众多的老师学校在“发学生财”;然而,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又提供了一个反例,即这个学校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的“禁礼令”。这个“禁礼令”的理论基础是这样的,一是将100多名教师和学校声誉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二是尊敬老师请从不送礼开始——老师不差钱怕麻烦。然而对应于“打一小学”的清正廉洁来说,那些“络绎不绝”的送礼者又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送礼的前世今生吧:送礼在改革开放之初,一般是从“一根烟”开始的,后来就涨到一盒,再后来涨到一条,再后来涨到“至尊烟”之类的豪华烟,至于今日,官场的送礼则往往达到百万千万甚至上亿也不稀罕。杭州的“许三多”以及文强们的送礼清单中,早已经不是“一条烟”的寒碜了,送礼场的水涨船高则早已经彻底颠覆了“一根烟”起步的时代。
说到学生的送礼前世今生,起初也只是一束花那么简单。但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即你送1朵,他就送5朵,再到“朵”起来不过瘾之后,那就成了送笔记本电脑也不算多。一张购物卡起步价是500元,一次性送上三千五千还算什么奇怪事吗?
报道中还有一个细节,昆明某重点中学老师资宁做了8年教师后,他仍记得自己第一次收到礼物后的复杂心情,上课时看到那名学生总觉得她在似笑非笑地盯着自己。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个学生即便不是似笑非笑的盯着你,你自己也觉得气喘不过来。这说明你还有良心,有职业道德在约束自己的理智,然而这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必然促使你要予以“补偿”,否则你就永远无法还清“感情债”“人情债”。然而,当你真正习以为常了呢?当别的学生家长都送500、1000的购物卡之时呢?你还会有这种尴尬感觉吗?这就好比一个贪官,某官送来百万求局长职位,某官却只送来一万元也要求这个局长岗位,对于这万元送礼者,你是不是就会嗤之以鼻?
该新闻以教师呼吁“今年过节不收礼”为标题,其实这个标题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对于老师收礼的解读。广告词说的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某某某”,年年在电视上变腔变调的聒噪,这个广告除了广告外,还在潜意识当中提醒人们送礼只收高档一点的货色。老师今年不收礼,明年收不收礼?除了“打一小学”之外,普天下又有几个小学贴出了这样的“禁礼令”?又有几个老师具备“罗伯特巴乔”“身为传统知识分子的尊严是你这几张购物卡能弥补的么”的清醒认知?
众人昏昏而唯物独醒,明年过节老师们收不收礼?当被其他老师冷落以对甚至排挤为另类的时候,还有几个正义的老师能hold住?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