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两种抱怨——研究生抱怨自己是给导师打工的,导师抱怨给研究生改文章还不如自己写容易。这两种认识都不对。”9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曙光教授在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时表示,研究生和导师应该是教学相长、相互依存的关系,而非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关系。
如今,不少研究生整日泡在实验室里,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查资料、做实验、写报告、发论文,忙得不可开交。这种“导师发补贴、学生做项目”的现象,往往被定义为“研究生替导师打工”。对此,李曙光表示,不敢苟同。
“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种独立研究的能力只有在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中才能获得。而真刀真枪的科学研究需要科研经费支持,这就需要承担并完成具体的科研项目。”在李曙光看来,研究生从事项目研究不能简单理解成给老板打工,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科研实战训练。如果导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那才真是研究生的悲剧。
“一开始,导师指导研究生,确实不如自己做来得方便省事。”李曙光认为,即便如此,导师也应该不厌其烦地带着学生跨越这一难关,因为这是导师的责任。一旦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反过来也会承担大量的实际工作,帮助导师完成许多科研想法。
“像我这个年龄的科学家,往往还有不少想法,但毕竟眼也花了,精力也不济了,做起精细实验来手会发抖。”李曙光说,研究生则不同,他们年轻,创造力旺盛。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完成很多好的科研设想。“所以,导师和研究生不存在谁给谁打工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校对研究生获取学位设置了发表国际论文或主流学术期刊论文这一条件,由此也引来质疑之声。身为中国科大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的李曙光表示,校学位委员会对此有过深入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能够撰写并发表国际论文或主流学术期刊论文对于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