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现场,断裂的车厢呈九十度倾斜。陈意俊 摄影

这是7月24日拍摄的两列动车追尾事故现场。新华

7月24日,航拍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现场。IC
再怎么翻检老皇历,“7·23”也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寻常到那天有一群乘客“带着老婆‘坐着火车’、‘吃着火锅’还唱着歌地”奔向温州、福州,但突然一个“寻常”的雷击,就乾坤颠倒,天地变色,高铁追尾,万民瞠目,妇孺喋血,哭喊震野,“人命磨合”,可怜焦土!
7月23日20时38分,两列动车高速追尾,39人遇难而192人受伤。案惊中央,最高层急令全力以赴抢救罹难者,国务院及铁道部、浙江省主要领导赶赴现场……
主导的说法是雷击导致D3115次车通信系统失灵。
问题是,雷击乃“天行有常”,难道我们的动车通信系统没有应对雷击的备用设施?即使备用设施也被雷击摧毁,总还可以用手机联系。更何况还有铁路系统的动态运行监控设施,列车故障停运,应该有多个渠道发现、多个信息渠道通知后车紧急应对啊!
还有“何况”——不是早在2007年4月,铁路部就曾宣称,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闭塞系统,可以控制同一条铁路上多列动车组安全间隔时间,防止列车追尾事故的发生吗?
不是早就有报道称,我国动车组的驾驶通过车载计算机进行全自动控制,从时速200公里到列车停止只需要55秒吗?!
不是早就有报道称,故障信息可以通过“钢轨”传送到动车组的车载系统,防止列车追尾事故的发生吗?
照例是“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应该预防而没有预防,应该通知而没有通知”,于是23日那晚全国无眠,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一个最大的天问是:高铁能苟全我们的性命于“乱世”吗?乘客,是不是每一次乘坐高铁前,都得备下遗书,析清遗产,然后“带着老婆‘坐着火车’、‘吃着火锅’”地慷慨赴死?
我们无法置身事外。
起来,拷问高铁安全的人们!
醒来,不再盲目高速的中国!!! (主笔 胡展奋)
等待澄清的八大疑问
现场施工却被指过于野蛮,对遗体以及包括遇难者在内的乘客物品不够尊重,包括杨峰在内的多个遇难者家属指控亲人遗体因为野蛮施工导致残缺。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浙江省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微博上说:“这么大的事故,怎能归咎于天气和技术性因素?又该谁来埋单?铁道部门应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深刻教训:铁路再提速,也要安全第一!生命伤不起啊!”这位在网民中颇有影响力的官员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7月24日,铁道部在温州就“7·23”事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王勇平强调尽管这次发生的事故,对铁路的形象造成了影响,“我们仍然跟社会说一声,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我们仍然有信心”。
但他针对诸多记者的追问,却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以至于新闻发布会显得乱糟糟,最终被愤怒的媒体记者们围堵不让离开。
为何发生追尾?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