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手记:支教让他们的人生更丰厚
新华社记者 吴晶
因为第27个教师节的缘故,记者走访了几位曾经志愿支教的高校学生。虽然他们的支教地千差万别,但是他们的故事与感受却多有相似——与物质条件的匮乏形成强烈反差,他们都认为自己收获了无法估量的人生财富。
采访中,这些“80后”的大学生都会用电脑或手机展示他们的支教照片。照片中,很少有他们自己,几乎全部是他们教过的孩子。偶尔,会看到简陋的寝室、斑驳的墙壁、生火的炉子和散落的方便面,简明扼要地展示出他们的生活条件。没有一位拍摄过乡村的风景,答案只是因为支教的日子太忙碌。
除了学生、家长和当地教师的临别赠言,这些支教志愿者没有从支教地带回什么。但是从中,我们却读到太多的感谢与留恋,挖掘出很多动人的细节。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当堂朗诵的那首小诗会激起孩子们多大的向往,他们与学生们交流的方式会带给当地老师怎样的触动,他们步行数十公里的家访会如何改变家长们的观念甚至一个孩子的命运……
记者采访的这几名支教大学生只是成千上万个支教志愿者中的极小部分。每年,一届又一届品学兼优的支教学生奔向山乡,把智慧的种子撒在祖国最细小的角落,把求学的希望带进乡村孩子的心中。他们留在支教地的,是崭新的学科知识、创新的授课方式和热忱的教育理想。他们的贡献,虽是点滴,却是润物无声,蓬勃无限。
曾有很多人质疑支教的作用与价值。但是通过一次次的采访,记者的确在发现一种精神的传递。这不仅仅指的是支教者对受教者的教育和帮助,还有支教者自己在支教过程中完成的价值观洗礼。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