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三季报已于日前全部披露,机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1976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1337.6亿元,而另据本报记者统计,16家上市银行就净赚5248.3亿元,约占上市公司利润的46.3%,接近一半。其中,工、农、中、建以及交通银行这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又占到上市银行利润总和的近八成。
银行的强势,反衬出实业的弱势。16家银行和其他近2000家企业在利润水平上打了个平手,而如果将属于“大金融”概念的保险、券商等公司剔除,实业的利润水平恐怕还要大打折扣。
银行位居企业金字塔的顶端,原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银行从来都是财大气粗,位居上游。然而,像这样在一国股市中抢得半数利润的情况,还是超出了银行作为强势行业的正常范围。特别是,银行如此发狠地赚钱,是否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在赚钱的同时,是否与实体经济达到了“双赢”,还是一场“零和博弈”,即银行赚的,就是实业亏的,或者说至少相当部分是实业给银行打了工?
我们知道,国内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息差收入,中间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收入仅仅是处于“重要补充地位”。因此,银行利润太高,则意味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太高,利息开支过大阻碍着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低息揽储,高息贷款,一方面压榨着储户的财富,这在当前存款利率长时间低于CPI的背景下尤为刺眼;另一方面,过高的贷款利率,无疑是实体经济的一个重大包袱。我们来算一个大概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万亿元,而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约为46.27万亿元,以最新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6%计算,贷款利息将达2.57万亿元。也就是说,实业忙乎了半天,最后不过是将利润双手奉给银行,毫无疑问,这将打击做实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鼓舞人们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以国美起家的黄光裕后期热心于搞资本运作,创始乐百氏的何伯权从实业家变身资本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当前的一种价值倾向。
当前我们是“制造业立国”,制造业不仅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也是我们提供就业岗位的大户,因此,如果制造业不怎么赚钱,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势必不利。钱都被银行赚走了,实体经济则难以展开强有力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不充沛,技术研发、规模等都无法迅速跟上。同时,国内银行偏偏又有点“嫌贫爱富”,对于大国企,追着屁股希望能够向其发放贷款,而对于有着大量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却爱答不理,对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造成不利影响。
实体经济不赚钱,也使得其他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实业领域,而是愿意涌向股市、楼市、贵金属等虚拟资产市场,甚至是成为游资,东炒一下大蒜,西炒一下苹果。我国的制造业如果想摆脱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困局,需要突破的地方很多,比如产业升级和掌握自主产权,但是获得成本更低的融资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做大服务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但虚拟经济不能完全压过实体经济,更别说是以实体经济弱化为代价。美国人总结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教训就是,实体经济不能被削弱。
仅靠息差收入就可以使利润如此惊人,银行也就少了金融创新的动力,而这种息差收入的得来更多是归功于政策规定和保护。因此,银行赚得太多,不是自己太有才,而是从企业身上拿得太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