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军演时坦克群发射干扰弹中俄军演时俄军苏-24战机发射火箭弹对地攻击 中俄军演时武直9双机编队发射火箭弹对地攻击新华网7月31日报道 7月26日,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硝烟已经散尽,这次演习新闻媒体的报道相当公开、透明,受众从新闻媒体中可以接受到很多信息,网友也有很多不同的反应。我们把新闻报道中透露的信息综合起来,看看演习背后隐含的秘密。
不同:防空课目遏制日益增强的恐怖势力
很多军事爱好者说这次演习和此前的"和平使命-2007"很像,似乎是把前年演习的科目又重新演练了一遍,感觉不太过瘾。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报道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不同,其中最典型的不同点就是"和平使命-2009"联合反恐军演加入了防空课目。在双方参演兵力编成中,专门有陆军的防空兵力;从双方使用的兵器来看,中方使用了"红旗6"地空导弹、"红缨6"肩扛式单兵防空导弹,俄罗斯使用了"箭10"地空导弹。
把防空科目做到反恐演习中是不多见的,这个变化说明了对手的设置变了,也就是说"和平使命-2009"演习中假定的对手和"和平使命-2007"相比整体实力提高了,其空中实力已经不可忽视。这也是中俄双方基于未来可能面对的反恐战争强度的认识上发生了变化。双方都认识到了未来反恐战争中的对手的实力在不断增强,装备在不断改善。所以双方才在演习课目设置上加入了防空课目。
当然,从双方使用的防空武器来看,基本上仍以近程、低空的防空武器为主,从使用的武器上分析,这次演习针对的是直升机等类型的目标,这也和反恐作战的形式很贴近。
提高:"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成机制化
这次演习不仅可以从细节上,而且可以从大的环节上感受到双方联合作战运行的熟练程度在不断调高。举一个切实的例子,这次演习从军事磋商到演习实施的时间大幅缩短了。在"和平使命-2005"联合演习时,双方从军事磋商到演习实施的时间是10个月,这次仅仅用了4个月。这说明经过几次演习之后,"和平使命"系列演习已经形成机制化,双方的熟悉程度在不断提高,对于军事磋商中技术细节的要求把握得更好了。
这个环节时间的缩短具有重大意义。它说明了中俄双方对于反恐战争的认识更加接近了,双方的共同点更多了,双方配合的熟练程度更高了。如果真的出现反恐作战和突发事件时,双方联合作战的反应将更加快捷。
特点:情报先行 贴近实战
我们从新闻报道中还可以看到这次演习具有很多特点。首先,这次演习突出了情报先行的理念。我们知道反恐作战与其说是打火力战,不如说是打情报战。因为恐怖武装和军队是不一样的,恐怖武装处于若明若暗的状态,它的整体实力虽然低于常规作战的部队和武装集团,但对于恐怖武装的情报掌握难度更大。
我注意到这次演习双方突出了情报工作,利用空中侦察、空间卫星侦察和一系列技术、人工的侦查手段,掌握了恐怖武装的企图、地域、兵力等。双方对情报工作都非常重视,实兵演练的第一个动作是特战队员通过直升机降落到作战地域,这些特战队员的实际任务就是侦察,为后来进入的空中突击指引目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