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2008年面世以来被各方看好,但银行并购贷款的发展却最终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实际开展情况距离商业银行承诺的实现目标仍遥遥无期,部分银行由于受资本金限制,该项业务也基本处于“只收不贷”的状态。
统计显示,商业银行与各个产权交易所签订的并购支持意向金额已远超千亿元。不过,据记者了解,截至上月底,全行业人民币并购贷款的实际余额仅略高于200亿元,尚不足前述金额的五分之一。一项发展空间广阔的业务,何以银行参与度如此之低?
据记者了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客观上来讲,对于银行而言并购贷款业务仍属于新兴业务,不少银行开展该业务的条件并不成熟;此外,由于并购贷款审批权限集中在总行,一定程度拉长了这类新业务的流程线;另一方面,银行并购贷款规模有限与银行自身的选择有关,比如,部分银行在发放并购贷款时要求企业取得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又如,虽然银行接触的并购贷款不少,但主要倾向于对一些大型国企而非民企的并购活动提供贷款,因此,在今年信贷规模控制较紧的情况下,难以获得规模上的突破。
与此同时,银行最担心的是自身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较为薄弱。比如并购活动一般会使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流动性风险加大,如何测算一项并购的实际资金缺口与贷款额度的匹配度?如何预测并购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以及如何进行风险定价?如果专业能力无法匹配,收益自然小于风险,在此情形下,银行参与并购贷款的热情有限。
据了解,并购贷款业务一般需要一定形式的担保或者抵押,比如被并购企业的股权,或是不动产的抵押等;而银行比较看重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如果并购企业能将被并购企业的利润收益等作为还款来源,风险则可大为降低。
不过,统计数据或许并不能反映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实际贷款投放情况。由于银行业内部是在2008年的规定出台后,才开始细分、统计并购贷款业务,在此之前,早有银行通过集团授信等方式、以流动资金等名义发放了大量并购贷款。
事实上,目前也仍有不少银行通过流动性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利用信托平台融资三种渠道为企业提供并购贷款。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