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龙选择留守东河口,在地震遗址公园里卖地震石维生,据称春节后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过万元。
地震遗址公园里竖着东河口村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村民们在上面寻找自己以前的家。地震时几座山崩塌将下面的东河口村掩埋。
从东河口村生态移民到邛崃南宝山的村民们,他们现在过的是大集体的生活,一到晚上,以前相识的几个就常常聚到一起聊天。
专题撰文信息时报特派记者何华高
专题摄影信息时报特派记者黄立科
已成废墟的四川青川县东河口,昔日的山清水秀和“世外桃源”的评价已成明日黄花。呈现在眼前的是,用地震石砌成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前东河口村有10个组,329户1263口人;地震后,4个组184户共计780余人,不幸长眠废墟下。山河巨变,连同东河口村一切的记忆,都被埋在几十米的泥土下。村庄消失了,良田被埋了,但故土情结难断。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的东河口村民,今后的生活何去何从?一场留守废墟与生态移民的博弈正在东河口上演……
抉择
对何金邦他们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选择更为难的事了:是继续留守这业已成为废墟的东河口村,还是生态移民——去成都邛崃的南宝山安家过日子。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难眠之夜,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最后也长眠于斯的故土。地震后,780余名父老乡亲连同东河口村一切的记忆,都被埋在几十甚至上百米的泥土下。
4月11日,一场是留守废墟还是生态移民的争执再次在东河口的废墟上发生。虽然这里已变成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但300多村民聚集在地震遗址公园入口的停车场地面上,与青川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理论着。
“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不愿迁离,也不愿意远走他乡。”何金邦,这个36岁的四川汉子,中等个头,一张略显黝黑的脸。何金邦的说法得到了现场村民的响应。
“你们有你们的选择,但我可以回答你们,这里已经不能再住人了,也不适合你们生活,这里的生态完全被破坏,希望你们配合政府的工作。”青川旅游局局长沈兴娜站在地震遗址公园的门口,耐心劝说村民们选择生态移民。自从去年9月,青川县成立了“5·12汶川大地震国家纪念园——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启动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与建设工作后,沈兴娜不下数十次来到东河口。作为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多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这里集中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在说服东河口村民迁移到安全地带安家生活这件事上,沈兴娜等县里一班人显得力不从心。
争论仍在继续。在选择去成都邛崃的南宝山,还是继续留守这个已经震塌的家园,东河口村民分成两派。一年过去了,70%的东河口村民仍然选择留守家园。但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村庄消失,良田被掩埋,村民们几乎是集体失地;另一方面,地震导致东河口地质破坏严重,周围的环境已经不足以支撑村民们的生活、生产需求。有些村民开始了打零工的生活。他们修路,到砖厂打工,帮人家建房子。他们说,虽然东河口遭遇地震破坏,但这里还有他们思念的亲人和祖先,他们想在废墟周围重建家园。
打零工
距地震遗址公园约50米远的山坡上忽然传来了音乐,山坡上搭建了三三两两的茅草房。歌声正来自何金邦的家。这个家大约七八十平方米,分了三大间,两间是房间,另一间是厨房。走进房间,除了两张用木板拼凑的床外,没有任何家什。家门前,何金邦地震后买的摩托车车头上,扎着一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流行的录音机。
回复该发言
东河口,一场留守与移民的博弈
2 回复:东河口,一场留守与移民的博弈
飞车2011-09-12 22:23:48 发表
没有电,何金邦买来电池和磁带,于是空旷的废墟有了曼妙的歌声。
地震前,何金邦原本有一个舒适的家,崭新的房子、舒适的大床、现代气息的家具。可新房子还没住上一年,地震来了推毁了一切。那可是他和妻子在江苏无锡打工6年的所有积蓄啊。不过,财产损失还能赚回来,真正令他伤心的是他的叔婶不幸遇难了。庆幸的是,他的父母和11岁的儿子躲过了这一劫。
何金邦说,在江苏无锡,他干的是水电安装的活,妻子则在那里打些零工或者做他的帮手。地震发生时,他和妻子都在无锡。地震后的第四天,当他艰难地回到东河口时,发现曾经山清水秀的村庄没了,眼前尽被黄土和巨石覆盖。他忍不住号啕大哭,喊着父母的名字,发疯般地到处寻找。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距离东河口村13公里的三戈石村,在姐姐的家,他看到了安然无恙的父母,何金邦百感交集,久久说不出话来。
“太恐怖了!当时‘轰’的一声巨响,四周的山爆炸了,一股气浪袭来,巨大的石头四处飞溅。”老父惊恐地描述。何父说,就在屋子里的3人冲出门外的刹那间,崭新的房屋“哗啦”一声就塌了!他们不敢往山下跑,便趴在山坡上,这时恰好有三块脸盆大的石头落在他们的头边,所幸没有砸中他们。大约1分多钟后,他们睁开眼前,发现周围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东河口村的四个村组被废墟掩埋,何金邦的叔婶不幸遇难。
何金邦的叔婶有两个小孩,一个在外打工,另一个在学校读书,成绩比较好。何金邦说,家园虽然被震毁了,但孩子是最大的希望,他要帮助叔婶的孩子走出困难期,这样,长眠于废墟下的叔婶在天之灵才会安息。何金邦说,他想在废墟旁重建家园。
地震后的红光乡东河口,山体破坏十分严重,周围的生态和地质结构也遭破坏。尤其是道路迫切需要修复,何金邦参加了道路修复队,他和东河口数十名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的是将道路尽快修复,重新回到地震前的生活。通过修路,他们每天可以获得至少60元的报酬。“我们不能总靠政府提供救济,我们要劳动,劳动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件增加收入的事,更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样我们可以忘记那些悲伤的事。”
灾区百废待兴,建材的需求很旺盛,砖就是其中一种。来灾区开办砖厂的,有重庆的,也有四川本省的,还有浙江的。道路修完后,何金邦去了砖厂。拉泥,运砖,地震前他都没有干过这些活。东河口村民何清跃也参加了砖厂打零工,他对何金邦的评价是:拼命三郎。每天60元的工资,算下来两三个月也赚了好几千元。这对何金邦、何清跃来说,这让他们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
去砖厂打零工的生活持续到春节前后,转眼到了3月。这个季节原本是准备春播的时节,但东河口村良田已完全被毁。于是何金邦与妻子合计,打鱼养家,做帮工增加收入。早上出门打鱼,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再去关庄镇,寻找做帮工的机会,就成了何金邦一天的生活。
早上7点,何金邦就背着鱼网出门了,打鱼的地方就在他家门口的堰塞湖,堰塞湖的前身是一条河流。
“鱼其实比地震前还好打。有时,一天能打个五六十公斤。”何金邦说,打好的鱼自己留几条,主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换些柴米油盐钱。
何金邦出去打鱼,妻子就在家洗衣服做饭,还会上山采茶叶,然后拿回家炒,炒好的茶叶也拿到镇上卖。夫妻俩吃完午饭,就一起上街,妻子摆摊卖茶叶,何金邦就沿街询问工地需不需要帮工。根据关庄镇镇政府的安排,关庄已经启动了拆除板房、建设永久性房子的步骤。这对何金邦来说,是个契机,既可以通过这种打零工的方式赚钱,又能避免远离家乡。如果按照地震前的惯例,何金邦他们一过完春节,就会到沿海省份打工。
回复该发言
地震前,何金邦原本有一个舒适的家,崭新的房子、舒适的大床、现代气息的家具。可新房子还没住上一年,地震来了推毁了一切。那可是他和妻子在江苏无锡打工6年的所有积蓄啊。不过,财产损失还能赚回来,真正令他伤心的是他的叔婶不幸遇难了。庆幸的是,他的父母和11岁的儿子躲过了这一劫。
何金邦说,在江苏无锡,他干的是水电安装的活,妻子则在那里打些零工或者做他的帮手。地震发生时,他和妻子都在无锡。地震后的第四天,当他艰难地回到东河口时,发现曾经山清水秀的村庄没了,眼前尽被黄土和巨石覆盖。他忍不住号啕大哭,喊着父母的名字,发疯般地到处寻找。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距离东河口村13公里的三戈石村,在姐姐的家,他看到了安然无恙的父母,何金邦百感交集,久久说不出话来。
“太恐怖了!当时‘轰’的一声巨响,四周的山爆炸了,一股气浪袭来,巨大的石头四处飞溅。”老父惊恐地描述。何父说,就在屋子里的3人冲出门外的刹那间,崭新的房屋“哗啦”一声就塌了!他们不敢往山下跑,便趴在山坡上,这时恰好有三块脸盆大的石头落在他们的头边,所幸没有砸中他们。大约1分多钟后,他们睁开眼前,发现周围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东河口村的四个村组被废墟掩埋,何金邦的叔婶不幸遇难。
何金邦的叔婶有两个小孩,一个在外打工,另一个在学校读书,成绩比较好。何金邦说,家园虽然被震毁了,但孩子是最大的希望,他要帮助叔婶的孩子走出困难期,这样,长眠于废墟下的叔婶在天之灵才会安息。何金邦说,他想在废墟旁重建家园。
地震后的红光乡东河口,山体破坏十分严重,周围的生态和地质结构也遭破坏。尤其是道路迫切需要修复,何金邦参加了道路修复队,他和东河口数十名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的是将道路尽快修复,重新回到地震前的生活。通过修路,他们每天可以获得至少60元的报酬。“我们不能总靠政府提供救济,我们要劳动,劳动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件增加收入的事,更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样我们可以忘记那些悲伤的事。”
灾区百废待兴,建材的需求很旺盛,砖就是其中一种。来灾区开办砖厂的,有重庆的,也有四川本省的,还有浙江的。道路修完后,何金邦去了砖厂。拉泥,运砖,地震前他都没有干过这些活。东河口村民何清跃也参加了砖厂打零工,他对何金邦的评价是:拼命三郎。每天60元的工资,算下来两三个月也赚了好几千元。这对何金邦、何清跃来说,这让他们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
去砖厂打零工的生活持续到春节前后,转眼到了3月。这个季节原本是准备春播的时节,但东河口村良田已完全被毁。于是何金邦与妻子合计,打鱼养家,做帮工增加收入。早上出门打鱼,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再去关庄镇,寻找做帮工的机会,就成了何金邦一天的生活。
早上7点,何金邦就背着鱼网出门了,打鱼的地方就在他家门口的堰塞湖,堰塞湖的前身是一条河流。
“鱼其实比地震前还好打。有时,一天能打个五六十公斤。”何金邦说,打好的鱼自己留几条,主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换些柴米油盐钱。
何金邦出去打鱼,妻子就在家洗衣服做饭,还会上山采茶叶,然后拿回家炒,炒好的茶叶也拿到镇上卖。夫妻俩吃完午饭,就一起上街,妻子摆摊卖茶叶,何金邦就沿街询问工地需不需要帮工。根据关庄镇镇政府的安排,关庄已经启动了拆除板房、建设永久性房子的步骤。这对何金邦来说,是个契机,既可以通过这种打零工的方式赚钱,又能避免远离家乡。如果按照地震前的惯例,何金邦他们一过完春节,就会到沿海省份打工。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东河口,一场留守与移民的博弈
飞车2011-09-12 22:23:48 发表
但今年不只是何金邦,包括在山西挖煤赚了点钱的何清跃也是这个想法,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留守这片故土。
卖地震石
地震后曾经死寂一般的东河口,现在已经热闹起来。各类车辆川流不息、停靠在已变成地震遗址公园的停车场上,满满的一地。在夹杂着类似黑色焦碳的黄土坡废墟上,何元龙用简易的木板,搭建了商店,向来到公园的人们兜售地震中蹦出来的怪石。
何元龙是东河口村上元坝的村民,在这次地震中,他的妻子、72岁的父亲、69岁的母亲和兄弟一家四口被掩埋在废墟下。悲痛过后,这位坚强且脑瓜灵活的四川汉子,看着废墟上满眼的石头,灵机一动,开始在废墟上收拾地震怪石。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启动,他也跟着在废墟上搭建了简易的铺子,向游客兜售。这些石头,小的一般要价80元以上,更好看的、大的则需要上千元,有一块形状特大又美观的石头,何元龙3000元才卖。
春节后,几乎每个月卖地震石的收入可以过万元,何元龙说,钱对他来说比较重要。地震后,他与曾经的邻居徐仕珍重组了家庭。何元龙有两个孩子,男孩17岁,女孩20岁,而且还领养了一个孤儿,是他弟弟的孩子,今年14岁,他的弟弟和弟媳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留下了这棵独苗。
徐仕珍今年42岁,与何元龙同年,也有两个孩子,男孩13岁,女孩也20岁了。徐仕珍的丈夫也在地震中遇难。
何元龙的孩子称呼徐仕珍为阿姨,徐仕珍的孩子则称呼何元龙为叔叔。但这并不影响何元龙承担父亲的责任。“我现在要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孩子5个,必须尽好当父亲的责任”,何元龙说,“我什么都不想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何元龙说,像他们这样的地震后重组家庭,在东河口村出现20多对。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愿移民的东河口村民,面临的是地质生态的严重破坏,耕作已无多大可能。但这并没有让何金邦他们退缩。“一枝一叶总关情,东河口,有我们祖祖辈辈的足迹,倾注了我们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情感。”何金邦说,“如果我们这次远离了东河口,我要看我的姐姐,孩子们要走亲戚,那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
何清跃等东河口村民赞成何金邦的说法。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让村民自己选择留守东河口或者移民他地,“东河口周围的生态已被破坏,但可以在红光乡,东河口附近的其它地方,让村民们安家呀。”
不愿移民的还有老人。53岁的王天会,地震前家住东河口村三元坝,地震导致王天会的儿子何天春全家四口不幸遇难。两个女儿远嫁他乡,在东河口村,就只有她和老伴何应力相依为命,何应力大王天会两岁,曾经得过重病。两口子想投奔女儿家,又觉得太远,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女儿远嫁山西,另一个女儿虽然在青川,但也距离东河口较远。“都一大把年纪了,要我去其它地方,我嫌麻烦!何况我都在东河口生活大半辈子了,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要是以后清明节要来祭奠这里的亲人,坐个车都要一整天!”
靠遗址公园过活
对东河口人来说,不愿意移民还有很多层含义。从情感上来说,东河口遗址让人受不了,可是,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放至今,已经有20万人次去参观吊唁过。20万人次,这意味着什么?
对东河口村人来说,倘若这方遗址能给他们一份福利,借着人气让他们能生存下来,吃上饭,那就可以谋生,可以在这里延续香火了。东河口毕竟是他们的祖辈生活地,他们了解青川,谋生相对简单。而其它陌生地方,尤其是被东河口人提到的陌生的邛崃宝山农场,离最近的集镇都有30里路,周边根本没有学校、医院、银行等等公共设施。东河口村人有多半都出外打过工,他们了解交通环境和公共设施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回复该发言
卖地震石
地震后曾经死寂一般的东河口,现在已经热闹起来。各类车辆川流不息、停靠在已变成地震遗址公园的停车场上,满满的一地。在夹杂着类似黑色焦碳的黄土坡废墟上,何元龙用简易的木板,搭建了商店,向来到公园的人们兜售地震中蹦出来的怪石。
何元龙是东河口村上元坝的村民,在这次地震中,他的妻子、72岁的父亲、69岁的母亲和兄弟一家四口被掩埋在废墟下。悲痛过后,这位坚强且脑瓜灵活的四川汉子,看着废墟上满眼的石头,灵机一动,开始在废墟上收拾地震怪石。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启动,他也跟着在废墟上搭建了简易的铺子,向游客兜售。这些石头,小的一般要价80元以上,更好看的、大的则需要上千元,有一块形状特大又美观的石头,何元龙3000元才卖。
春节后,几乎每个月卖地震石的收入可以过万元,何元龙说,钱对他来说比较重要。地震后,他与曾经的邻居徐仕珍重组了家庭。何元龙有两个孩子,男孩17岁,女孩20岁,而且还领养了一个孤儿,是他弟弟的孩子,今年14岁,他的弟弟和弟媳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留下了这棵独苗。
徐仕珍今年42岁,与何元龙同年,也有两个孩子,男孩13岁,女孩也20岁了。徐仕珍的丈夫也在地震中遇难。
何元龙的孩子称呼徐仕珍为阿姨,徐仕珍的孩子则称呼何元龙为叔叔。但这并不影响何元龙承担父亲的责任。“我现在要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孩子5个,必须尽好当父亲的责任”,何元龙说,“我什么都不想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何元龙说,像他们这样的地震后重组家庭,在东河口村出现20多对。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愿移民的东河口村民,面临的是地质生态的严重破坏,耕作已无多大可能。但这并没有让何金邦他们退缩。“一枝一叶总关情,东河口,有我们祖祖辈辈的足迹,倾注了我们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情感。”何金邦说,“如果我们这次远离了东河口,我要看我的姐姐,孩子们要走亲戚,那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
何清跃等东河口村民赞成何金邦的说法。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让村民自己选择留守东河口或者移民他地,“东河口周围的生态已被破坏,但可以在红光乡,东河口附近的其它地方,让村民们安家呀。”
不愿移民的还有老人。53岁的王天会,地震前家住东河口村三元坝,地震导致王天会的儿子何天春全家四口不幸遇难。两个女儿远嫁他乡,在东河口村,就只有她和老伴何应力相依为命,何应力大王天会两岁,曾经得过重病。两口子想投奔女儿家,又觉得太远,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女儿远嫁山西,另一个女儿虽然在青川,但也距离东河口较远。“都一大把年纪了,要我去其它地方,我嫌麻烦!何况我都在东河口生活大半辈子了,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要是以后清明节要来祭奠这里的亲人,坐个车都要一整天!”
靠遗址公园过活
对东河口人来说,不愿意移民还有很多层含义。从情感上来说,东河口遗址让人受不了,可是,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放至今,已经有20万人次去参观吊唁过。20万人次,这意味着什么?
对东河口村人来说,倘若这方遗址能给他们一份福利,借着人气让他们能生存下来,吃上饭,那就可以谋生,可以在这里延续香火了。东河口毕竟是他们的祖辈生活地,他们了解青川,谋生相对简单。而其它陌生地方,尤其是被东河口人提到的陌生的邛崃宝山农场,离最近的集镇都有30里路,周边根本没有学校、医院、银行等等公共设施。东河口村人有多半都出外打过工,他们了解交通环境和公共设施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东河口,一场留守与移民的博弈
飞车2011-09-12 22:23:48 发表
何元龙说,东河口村虽然被掩埋了,但新的东河口会崛起,那么我们只要好好依托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活着的人就能过得很好,这样对死去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祭奠。
生态移民
东河口因地震的破坏,生态需要得到修复和保护。地质专家已经一再警告,东河口附近不能再住人,因为山体爆炸之后,留下了很大的裂缝,随时可能会发生次生灾害。当地政府决定对东河口的村民进行整体移民,但其实并不顺利。东河口人对灾害二字似乎已经麻木,不为所动。
与何金邦们不同的是,何元华等东河口20来户村民选择了生态移民——去成都邛崃南宝山(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愿意移民的村民有的怕触景生情,伤心难过。有的更是为了换个新环境,开始崭新的生活。今年50岁的何元华是东河口村第一个报名要去邛崃安家落户的村民,他和妻子有一个女儿,地震前就在成都温江读书。现在他们一家搬迁到邛崃南宝山,正好与女儿挨得近些。何元华70多岁的父母和弟媳在这次地震中,也不幸遇难埋在东河口废墟下。
“生活在东河口大半辈子了,说走就走,远离故土确实心里不好受,空荡荡的。但守在那里,天天看着那堆废墟,那掩埋着亲人的废墟,触景生情,心里更加难过。”何元华说,自从搬到成都邛崃后,做梦都会梦见东河口,地震前的山清水秀,地震后的满目疮痍。但何元华还是决定要换个环境,“钱没有了,算不了什么,但精神不能垮。换个环境生活,换个地方劳动,慢慢忘却这些记忆和伤痛。”
李发军,这位43岁的汉子,东河口村9组的村民,自地震后,他就变得少言寡语。86岁高龄的母亲马应珍,更是常常独自流泪。自接到政府的搬迁通知时,李发军窝在位于关庄镇的板房,苦思冥想了足足7天。他想带走自己86岁的母亲,到新的地方站起来,让母亲忘记自己死去的女儿、女婿。李发军愿意去邛崃,他是第一批报名的,尽管压根就没去实地考察过,但他闭着眼睛也愿意走。
李发军还愿意相信政府不会把他们撂在南宝山不管。他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实在没有能力自己去找住的地方了。南宝山农场至少给他一块栖身之地。因此,3月27日,在敲锣打鼓送别的青川第一批80户因灾失地群众中,李发军成了东河口村人的代表。在东河口村民们泪眼婆娑的挥手中,李发军上了车,他没有流一滴眼泪,牵着儿子的手,离开了寄住近一年的板房。李发军相信,到了新的地方,他们会淡忘过去,重新开始。
只有了解了那种伤痛,才会明白,为什么他们既想要离开东河口,又无法舍弃东河口。没有谁,愿意看着那抔无法耕作的黄土生活。所以李发军想走,何元华想走。据了解,东河口村有360户需要安置,可以选择搬迁到邻近的乡镇,或者同属广元市的剑阁县、元坝区,或者邛崃。政府也提供了比较优厚的条件,比如在邛崃,有免费的房子,有菜地,有茶园和山林,还有属于成都市的城乡统筹优厚条件。截至4月15日,东河口村已有20多户人家安家成都邛崃南宝山。
大集体生活
南宝山,地处邛崃市西部,距离成都市城区112公里、距离邛崃市城区40公里。
何元华在南宝山的新家是粉刷一新的瓦房,何元华分配到了一室一厅两间房,厨房则在走廊外的那头,有9户人家的厨房也在那里。房子面积有20多平方米,摆放着床和桌子,最值钱的是一台彩电。何元华说,床和棕垫、电视均是新买的。何元华说,这房子是根据人口来定的,三口之家一般两个房间,五口人家则可以分到3个房间以上。另外,粮食和食油也是由政府按人口来免费提供。
回复该发言
生态移民
东河口因地震的破坏,生态需要得到修复和保护。地质专家已经一再警告,东河口附近不能再住人,因为山体爆炸之后,留下了很大的裂缝,随时可能会发生次生灾害。当地政府决定对东河口的村民进行整体移民,但其实并不顺利。东河口人对灾害二字似乎已经麻木,不为所动。
与何金邦们不同的是,何元华等东河口20来户村民选择了生态移民——去成都邛崃南宝山(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愿意移民的村民有的怕触景生情,伤心难过。有的更是为了换个新环境,开始崭新的生活。今年50岁的何元华是东河口村第一个报名要去邛崃安家落户的村民,他和妻子有一个女儿,地震前就在成都温江读书。现在他们一家搬迁到邛崃南宝山,正好与女儿挨得近些。何元华70多岁的父母和弟媳在这次地震中,也不幸遇难埋在东河口废墟下。
“生活在东河口大半辈子了,说走就走,远离故土确实心里不好受,空荡荡的。但守在那里,天天看着那堆废墟,那掩埋着亲人的废墟,触景生情,心里更加难过。”何元华说,自从搬到成都邛崃后,做梦都会梦见东河口,地震前的山清水秀,地震后的满目疮痍。但何元华还是决定要换个环境,“钱没有了,算不了什么,但精神不能垮。换个环境生活,换个地方劳动,慢慢忘却这些记忆和伤痛。”
李发军,这位43岁的汉子,东河口村9组的村民,自地震后,他就变得少言寡语。86岁高龄的母亲马应珍,更是常常独自流泪。自接到政府的搬迁通知时,李发军窝在位于关庄镇的板房,苦思冥想了足足7天。他想带走自己86岁的母亲,到新的地方站起来,让母亲忘记自己死去的女儿、女婿。李发军愿意去邛崃,他是第一批报名的,尽管压根就没去实地考察过,但他闭着眼睛也愿意走。
李发军还愿意相信政府不会把他们撂在南宝山不管。他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实在没有能力自己去找住的地方了。南宝山农场至少给他一块栖身之地。因此,3月27日,在敲锣打鼓送别的青川第一批80户因灾失地群众中,李发军成了东河口村人的代表。在东河口村民们泪眼婆娑的挥手中,李发军上了车,他没有流一滴眼泪,牵着儿子的手,离开了寄住近一年的板房。李发军相信,到了新的地方,他们会淡忘过去,重新开始。
只有了解了那种伤痛,才会明白,为什么他们既想要离开东河口,又无法舍弃东河口。没有谁,愿意看着那抔无法耕作的黄土生活。所以李发军想走,何元华想走。据了解,东河口村有360户需要安置,可以选择搬迁到邻近的乡镇,或者同属广元市的剑阁县、元坝区,或者邛崃。政府也提供了比较优厚的条件,比如在邛崃,有免费的房子,有菜地,有茶园和山林,还有属于成都市的城乡统筹优厚条件。截至4月15日,东河口村已有20多户人家安家成都邛崃南宝山。
大集体生活
南宝山,地处邛崃市西部,距离成都市城区112公里、距离邛崃市城区40公里。
何元华在南宝山的新家是粉刷一新的瓦房,何元华分配到了一室一厅两间房,厨房则在走廊外的那头,有9户人家的厨房也在那里。房子面积有20多平方米,摆放着床和桌子,最值钱的是一台彩电。何元华说,床和棕垫、电视均是新买的。何元华说,这房子是根据人口来定的,三口之家一般两个房间,五口人家则可以分到3个房间以上。另外,粮食和食油也是由政府按人口来免费提供。
回复该发言
5 回复:东河口,一场留守与移民的博弈
飞车2011-09-12 22:23:48 发表
住何元华隔壁的是红光乡苟家村的,叫程登爱,由于相同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情结,他们沟通起来比较畅顺,虽然不是东河口的,但还是感觉比较亲切,与何元华一排房子的,大部分是红光乡的人。东河口村搬来的9户人家,分散到各排房子。“但起初10多天,我们还不是很融洽,毕竟来到这里全是陌生人。”何元华说,以致在那10多天的时间里,白天干完活,晚上还是找那些东河口的人拉家常。
从青川迁到邛崃的人们不适应的还有大集体生活。每天早上8点30分出门,男的挖坑栽树,女的就上山采茶叶。每人每天50元,过的是一种按需分配似的大集体生活,但又要区别于人民公社制的那种集体生活。“劳动平均分配,大家都有活干。”李发军说,过大集体的劳动生活不是很适应,但要是没事干,那就更难受了。
邛崃负责南宝山青川移民安置的王兴华说,集体生活、集体工作只是过渡,永久性房子建好之后,生活秩序稳定、走向正常轨道后,就会结束这种模式。
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这些村民没有来邛崃之前,邛崃,一次次地被说起。南宝山劳改农场的凄苦传言长了翅膀似地在板房区里飞窜,搬迁便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现在他们当中有人来了,发现这里并不像传言中描绘的那么贫瘠。这里实际上是个尚未开发的旅游景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
有些想法的村民便决定利用这丰富的资源,创造出自己人生的奇迹。李发军说,起初他认为这里距离市区甚至乡镇的农贸市场都那么远,觉得很不便。而交通、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也让他心里犯嘀咕。现在,他感觉这里还是有它的优势,深山空气好,他就想等南宝山开发成旅游区后,在这里建一个特色餐厅,土里土气的那种特色菜,既有事干,同时又能过得很好。
回复该发言
从青川迁到邛崃的人们不适应的还有大集体生活。每天早上8点30分出门,男的挖坑栽树,女的就上山采茶叶。每人每天50元,过的是一种按需分配似的大集体生活,但又要区别于人民公社制的那种集体生活。“劳动平均分配,大家都有活干。”李发军说,过大集体的劳动生活不是很适应,但要是没事干,那就更难受了。
邛崃负责南宝山青川移民安置的王兴华说,集体生活、集体工作只是过渡,永久性房子建好之后,生活秩序稳定、走向正常轨道后,就会结束这种模式。
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这些村民没有来邛崃之前,邛崃,一次次地被说起。南宝山劳改农场的凄苦传言长了翅膀似地在板房区里飞窜,搬迁便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现在他们当中有人来了,发现这里并不像传言中描绘的那么贫瘠。这里实际上是个尚未开发的旅游景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
有些想法的村民便决定利用这丰富的资源,创造出自己人生的奇迹。李发军说,起初他认为这里距离市区甚至乡镇的农贸市场都那么远,觉得很不便。而交通、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也让他心里犯嘀咕。现在,他感觉这里还是有它的优势,深山空气好,他就想等南宝山开发成旅游区后,在这里建一个特色餐厅,土里土气的那种特色菜,既有事干,同时又能过得很好。
回复该发言
共有5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