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5火灾的善款使用中存在被动发放、捆绑发放、款项来源不公开、政府越俎代庖等乱象和疑点。
■ 本报记者 马怡冰
"4480万元的善款,事故发生快一年了,目前仅有420万元发放到受灾者手中!"9月5日,一条由上海"11·15火灾"受害者发出的微博将已淡出人们视线的那场灾难又重新拉了回来。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大火导致58人遇难,156户家庭受灾。经调查认定,该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是一起因企业违规造成的责任事故,司法机关已对二十六名事故主要责任人员采取了司法措施,根据事故责任调查结果,二十八名相关责任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9月6日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静安分会就此作出回应。截至2011年9月5日,社会各界"11·15"火灾捐赠款项总计5469.92万元,已发放的有2834.7万元,其余款项正按计划有序发放。
据悉,之前"4480万元善款"的数据是灾民们通过媒体公开报道中统计得来的。
但灾民表示,目前为止仅收到3笔明确被告知来源为社会捐赠的善款,金额远未达到官方所公布的2834.7万元。他们怀疑,可能他们所有收到的以"抚恤金"、"慰问金"名目发放的款项皆为社会捐赠。但灾民们之前一直以为,这些没有明确告知来源的款项是由政府以及责任单位买单。
《公益时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1115火灾的善款使用中存在被动发放、捆绑发放、款项来源不公开、政府越俎代庖等乱象和疑点。
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还未公布"11·15"火灾专项捐款审计结果,由静安区政府组建的事故善后小组不愿公开捐赠使用明细,而灾民们又拿不出任何签收凭证之时,各种质疑和猜测在坊间不断发酵膨胀。
质疑1:
善款用途不明 官方闪烁其词?
灾民代表王閧向《公益时报》记者罗列了火灾之后所接收到的所有款项,除了"头七"前一天发放的每户受灾家庭1万元、冬春两季置装费和夏季高温费每户3万元以及9月6日刚拿到的每户3万元"两节"慰问金(根据受灾情况不同,慰问金从2万元到3万元不等)这三笔款项在其签收凭证上注明或后来被告知来源为社会捐赠,其余款项在发放时,无任何款项来源的说明。
去年11月18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首批50万元爱心善款将通过上海慈善基金会静安分会发放到每一户受灾家庭手中。但灾民表示,他们所收到的款项和物资都是通过善后处理小组发放,未接触过基金会工作人员。
《公益时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灾民们在盘点接收款项时,即便受灾级别一样,他们所收到的款项数额、时间和名目也有一定的出入。
心思缜密的灾民将每一次收到物资的时间和数目记录在册。王閧说,在接收款项时,他曾向善后小组要求复印收款凭证用作留底,但提出后被拒绝,所以只有到后来他才多留个心眼,用相机偷偷拍下凭证留底。
9月9日《公益时报》记者试图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静安分会求证相关善款金额以及捐赠流程,但被告知基金会暂无权回答有关11·15火灾的任何问题,如要采访则需向静安区新闻办进行报备并由新闻办统一安排。基金会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开会"时候下发的通知。而《公益时报》记者从静安区新闻办获得的回复则是,政府没有口径回答基金会的相关事宜,但可"帮忙"联络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截止到9月12日,新闻办和基金会并未对《公益时报》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