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岐鲨鱼加工业一年吸引的鲨鱼资源约6000吨,占全国90%。
■鲨鱼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4亿年,在恐龙出现之前,它已经主宰了海洋。在1200种鲨鱼里,绝大部分没有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姥鲨、鲸鲨、噬人鲨和锯鲨列为附录II名单,旨在通过严格限制国际贸易来保护这些鲨鱼。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全世界鲨鱼类的年渔获量在1950年为30万吨,2003年达到最高值90万吨,最近几年波动在70-80万吨之间。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99年推出了鲨鱼国际行动计划,号召各国来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鲨鱼。但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实施了鲨鱼国家行动计划。与此同时,目前各区域性渔业管理国际组织正在实施对于鲨鱼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包括限制捕捞鲨鱼、释放捕获的活体鲨鱼等措施。
一个渔民左手拎着一只血淋淋的鲨鱼头、右手也拎着一只血淋淋的鲨鱼头……当这张照片不久前出现在媒体和网络上时,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了“蒲岐”这个地名。这个位于温州市东北方乐清湾畔的小镇,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鲨鱼加工基地”的称号,曾为蒲岐人带来了自信和荣耀;如今,它被指责为“血色经济”的象征。
世代打鱼的人们,不知道怎么应对“舆论”的风波。他们没有听说过“灌水”,也没有听说过“删帖”。他们只能关上自家海产品加工厂的大门,严词拒绝任何外来者的造访。
质问的电话仍密集地打来,似乎来自很多地方,有的一开口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谩骂。
蒲岐人无从辩白。
温州人已经成为“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但蒲岐肯定不算温州富裕的地方。几家成规模的海产品加工企业的老板,20年前还是在大海里讨生计的渔民。他们的肤色黝黑粗糙,如今仍留着渔民深深的印记。
即使在“血色经济”的质疑铺天盖地的今天,蒲岐人还是很看重“中国鲨鱼加工基地”这块牌子。
日前,本报记者沿着乐清湾的海岸线,走进蒲岐,寻找鲨鱼加工业的真相,了解蒲岐人内心的纠结和念想。
“鲨鱼,是海龙王的将”
65岁的洪阿财腰板笔挺,看得出,他年轻的时候在海上是把好手。
确实,在蒲岐镇大概很难找到比洪阿财更经典的渔民了:16岁就跟着大人下海,在波涛里出没,捕了27年鱼。他在海上最辉煌的日子,就是曾担任乐清渔业捕捞队指挥船的船长。
船队的航迹几乎遍及整个东海海域的渔场,在漫长的捕鱼生涯中,洪阿财意外捕到过三四条大鲨鱼,大多五六千斤重,其中一条有万把斤。洪阿财至今记得,那是1987年,他们将误入拖网的大鲨鱼拖到船边,费尽力气才将这条10多米长的大家伙拖上船,割成一段段,然后把肉腌制起来。鲨鱼肉散发一股胺的味道,不像别的经济鱼类这么受欢迎,但福建和广东有的地方农民喜欢吃,说夏天吃鲨鱼肉可以防暑,还可免受蚊子叮咬。
至于鱼翅,当时的蒲岐人都不会加工,只能卖给广东人,“那副鱼翅卖了八九千块钱,要是在现在,起码要十多万啊。”洪阿财说。
蒲岐人学会加工鲨鱼的年头其实并不长。上个世纪70年代,蒲岐人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黄鱼、带鱼、鲳鱼和勒鱼。因为市场上无人收购,捕到的梭子蟹只能重新扔进海里。鲨鱼基本上是“误捕”——它们是肉食性鱼类,紧追带鱼、黄鱼等鱼群后猎杀,被渔民的拖网一并捕捞上船。
“专门捕鲨鱼?”洪阿财对记者的问题直摇头:“从木船开始,后来到机帆船,再到渔轮,蒲岐从来没有专门捕鲨鱼的船。你不晓得,蒲岐人过去是不敢碰鲨鱼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