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周刊改版的话题,还是先从大公司谈起。
我们这期大公司特写做的是雅芳。它们在中国遇到了很多问题,有政策层面的,也有战略决策层面的,还有企业伦理方面等各种问题,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销售额下降,企业发展茫然。我在看稿子的时候,最强烈的一个感觉是,为什么雅芳看起来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我们记者采了很多人,但还是感觉浮光掠影没有重点。
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过于纠结“谁更懂得直销”的问题了,而应该聚焦于“为什么雅芳做什么都不对,一个大公司为什么茫然”。这种诞生于19世纪的,从交通和购物都不方便的货郎时代发展出来的直销模式,先是被汽车文化产物的沃尔玛所冲击,然后又被电子商务冲击,它存在的空间被挤压,它的模式被市场需求所否定—没有谁能解决它的茫然和尴尬。
我们的记者忘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雅芳用户的购买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采到了这一点,可能会进一步去思考,直销这种C2C或P2P的模式被什么取代了?代替信息传达的是网络,代替见面的是快递员。这个稿子给我们的教训是,如果我们只是在琢磨“谁更懂得直销”,那我们就是在做一件南辕北辙的事。不但雅芳out了,我们也out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更着力于提创新的原因。
这一期报告刊出的是有关移动互联应用的调查。其中一个思路让我有很多感慨:我们是否有想过从黑莓开始,B2E(公司对员工)的管理模式就已经被深刻地改变了,你似乎处于一种随时处置公司事务的状态,而这就是移动互联对社会的改变。当然更多的改变还是在已经被大家熟稔的B2C,C2C等商业模式的改造上。埃森哲的这份报告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它提到了M2M(机器对机器),它举的例子包括交通、汽车、智能电网和医疗。
想想这会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熟悉的那些大公司。我们曾经做过未来电视、未来广告,上期杂志中刚刚做过未来汽车,几乎所有导致一个行业发生变化的、让行业内人士觉得特别有冲击力的都是来自于新技术的影响。硅谷系列报道中《花旗也来了》同样是说传统行业的大公司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新技术产生的变化。
为什么雅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销售模式不行了?我们只要去看一下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不用说太强大的改变因素,光是手机短信就可以摧毁过去它们face to face的经典营销模式。这也可以解答为什么雅芳在美国还可以相对稳定的增长,而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反倒失去了机会:去看一下它们的用户年龄,中国相对年轻的用户群更容易被新技术改变。
如果不关注创新,那么我们可能还兜兜转转在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伪命题里。
在改版后的杂志中,有关Innovation这一部分包括创新的商业模式激发的高速增长,创新的行业和新商业门类—这是我们过去的快公司和炫公司;而技术、营销、设计和创业,这些天然与创新联系在一起。
更关注创新,就是更关注未来。商业的有趣和价值也在于创新背后的,我们所最为赞赏的创造力。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