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8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身处北京的环保民间组织(以下简称NGO)向垃圾问题频频发力。
自然之友启动了"绿色账户"项目。环保志愿者走进海淀区中海枫涟山庄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居民可以用可回收废弃物积分,兑换自然之友提供的礼品。同时,自然之友还通过微博,帮助北京市首个市民自建垃圾分类设施--"绿房子"招募首批志愿者,协助黄小山(网名"驴屎蛋")运营"绿房子".
8月12日,在对北京市自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垃圾分类试点进行实地调研后,环保NGO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发布了调研报告,并就如何真正发动居民垃圾分类,物业和居委会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市政部门和环保NGO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8月18日,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第19期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茶社"乐和家园低碳生活--北京东四·重庆巫溪乐和社区与乐和乡村交流会"上,垃圾处理也是重要话题之一。
近年来,面对垃圾减量这个公共话题,环保NGO一直试图找准自己的行动方向和角色定位。
痛失良机
自然之友没有和居民一起走上前台,推动六里屯停建焚烧厂。自然之友对此的解释是,自然之友是会员或者更大的公共群体的代表,而不是只代表一两个小区。这种解释即使合理,也遮蔽不了中国NGO无力直接介入这类有争议活动的现实。
2009年1月的一天,北京六里屯的一位居民一大早就打电话给自然之友,希望在当地居民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厂的行动中,能得到自然之友的帮助。当时接电话的自然之友调研部主管张伯驹还记得,等到放下电话,同事们已经去吃午饭了。谁也不会想到,4小时的通话对一个人、对一个机构意味着一个改变的契机。
环保NGO对垃圾议题熟悉又敏感,因为在中国,拾垃圾是环保NGO起家的"老三样"之一。这个电话让张伯驹意识到垃圾问题的重要和迫切性。六里屯的这位居民还说,他们找了好几家环保NGO,但回应几乎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最好别找我们,我们对你们提供帮助,对我们也不好。"这句话让张伯驹的心情异常复杂和沉重。他说,如果NGO让一些对环境议题已经开始有所行动的居民失望,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
2008年,自然之友在做机构战略规划时达成一个共识:要在未来5年,回应现实问题,对一些重要议题要深度地去做。垃圾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去做的重要议题,但具体到环保NGO如何回应垃圾争议,经过反复讨论,垃圾分类最终被选择为一个突破口。在当时的复杂背景下,六里屯的两个小区成为自然之友推广垃圾分类的试验点。
但自然之友并没有和居民一起走上前台,推动六里屯停建焚烧厂。自然之友对此的解释是,业主反对焚烧有其自身利益,也有公益的成分。但是自然之友是会员或者更大的公共群体的代表,而不是只代表一两个小区。所以,自然之友并不直接参与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厂的行动,但可能会以其他形式有所介入。这种解释虽然合理,但也遮蔽不了中国NGO无力直接介入这类有争议活动的现实。
重提垃圾分类
如果说早期的垃圾分类具有环保启蒙的教育作用,而现在的垃圾议题则是一个容纳多重意义的舞台和平台,垃圾分类目前已经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居民和NGO都可接受的议题。
回复该发言